“教師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報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做一個研究性教師這一理念已經被更多的教師所接受。在新課程改革剛開始,我校就申報了《教師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這一課題,參與這一課題的教師從不同的學科實際出發,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對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認真深入的研究。通過參與研究的十幾位教師的合作和努力,現已經在課堂教學、作業 布置和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等方面作了非常積極、有效的探索和總結。
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策略的先決條件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為了找到有效的教學策略,應該先了解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如果從改變老師入手,提高老師在學生心中的位置,也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為此學校在學生中開展的了評選“我最喜歡的老師”活動。
從學生的評選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工作認真,關心學生,能夠和學生交流溝通,作風民主,平等對待學生的老師持贊成態度,學生大多喜歡這樣的老師。新課程改革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倡教師發揚民主、平等的教學作風,與學生建立平等交流、相互促進的師生關系。
通過上述活動,學校首先對廣大教師提出要求:要求教師加強自身的學習和進修,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增強自己的的教學能力,特別是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認真思考,反復揣摩,并在實踐中及時總結和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為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奠定扎實的基礎,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做好準備。
實踐證明,要想提高教師的有效教學水平,必須提高教師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為此,學校在過去的兩個學期中,分別開展了“教育故事”的評選和“教學案例”的評選活動,通過這兩項活動,推動廣大教師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
“教育故事”是指讓教師把自己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成功的或者失敗的故事記錄下來,從中汲取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這些教學故事生動地記錄了老師關愛學生、關心學生成長、關注學生發展的心路歷程,真實地再現了老師與學生交流溝通的一幅幅畫面。
“教學案例”是教師對自己課堂教學的反思和改進的有效手段。教師通過“一課兩上”的方式,比較自己在反思前和反思后教學上的不同和共同點,發揚優點,舍棄不足。組織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討,在研討中既指出對方的優點,更道出對方的不足,在研討中提高教學設計的水平,在爭論中增長處理課堂變化情況的能力。通過教學研討,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力保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必須研究學生,知曉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熟悉學生的愛好,理解學生的心理。考試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是挫傷學習積極性的因素,也可能是一些學生展示自己特長和愛好的機會。學校通過有效開展學科考試和學科競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奮發進取的精神。
教師們通過研究,還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方面作了很多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師的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們對此也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舒桂瓊《向生活要作文題》指出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和需要出發,設計出種種有趣而且便于操作的“訓練規程”,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情感激蕩,向生活要作文題。
課堂教學是教師提高有效教學策略的主陣地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授受關系,教師是主導也是主體,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習中的少、慢、差、費現象和學生過分依賴老師的現象一直存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和深入,教師們意識到必須改變這種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設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研究者從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作了認真的研究和總結。丁士斌、宮為菊老師從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小組討論和“對話”機制,在學生中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學習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使教學面向所有的學生這一成為可能。單一的師生對話不可能顧及到每一個學生,而學生間的合作和探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成績好的同學幫助和帶動學習落后的學生。他們還通過建立完備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學習。如學生互相點評、小組集中評價和教師綜合評價等這些措施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教學設計上,《趣味性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應用》主張在實際教學過程 中,多方面的運用任務型教學的趣味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營造寓教于樂的課堂氛圍。李平老師《優化英語課堂,提高教學效度》提出要注重分析、處理教材,優化教學內容,要了解目標、了解學生、設計教法,優化教學程序和方法。
夏發祥《讓學生“動”起來》(發表在《語文教學與研究》)就在教學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做了可貴的嘗試。他大膽地設計了學生自學這一環節,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預習和自學,能夠自己解決的練習自己提前解決,不懂的問題拿到課堂上進行談論,還鼓勵學生就課文的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提出疑問?以往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總是滯后于老師的教學,學生對課文不熟悉,只能由老師強制性地灌輸。新的教學設計改變這種狀況,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意識,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余曉東《淺談音樂課教學中的導入 法》對怎樣有效地導入 新課作了概括:她認為導入 新課有以下幾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故事導入 、圖畫導入 、比較導入 、情景導入 、背景導入 等。
有效地調控課堂紀律也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方面。夏發祥《課堂紀律調控策略》一文就教師如何有效地控制課堂秩序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思考。
科學地處理作業 是提高教學有效策略的重要環節
作業 是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對作業 的科學、合理的布置也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非常重要的方面。范成琪的《關于作業 的思考》(發表于《人民教育》)提出作業 的布置要科學合理,教師批改作業 要有選擇性,同時教師的研究表明,布置作業 要因人而異,要布置預習作業 。作業 批改要及時。對于錯誤的作業 要求學生盡快加以訂正,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盡量避免全班集體訂正,而應對學生個別錯誤加以個別輔導。
在英語作業 方面,鄭麗老師的優化課外作業 的幾點體會認為課外作業 要有趣味性和發散性,要因材施教,有開放和自主性。還有的教師認為作業 要呈現多元性(仿做ID Card,制作單詞卡,比薩大拼盤)要有固定性作業 和長期性作業 。
金柱斌《重視作業 的講評》提出作業 布置要合理,要注意創設情景,積極鼓勵,對作業 中有創新的解答過程或想法及時在學生中加以講解,對解題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激勵,對其他同學來說,也是一種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