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先見對政治課教學的影響
二是對政治教師人格和教學能力評價上的先見。學生具有“向師性”的心理,他們非常在意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一旦形成先入為主的認識,便較難改變,學生還會將之放大到對教師教學水平的信任度上。比如一個獲得過較多榮譽、社會知名度較高、學生普遍贊譽的教師,學生就會有“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傾向。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的教學受歡迎、被信任的程度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對這門功課的信心,而這種信心又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對這門功課的學習熱情,而對政治教師是“國家政策的傳聲筒”“政治權力的捍衛者”、“政治理論朝秦暮楚”“政治是爾虞我詐” 的先見,使政治教師的人格普遍遭受懷疑,使政治教學活動受挫。
伽達默爾強調,不應該籠統地否定“先見”,而應該區別對待先見。他把先見分為兩類:一是“合法的先見”,即來源于繼承歷史文化的先見,這是不應該否定也無法否定的,否定了它們就否定了歷史,否定了發展,從而造成歷史的中斷;二是“盲目的先見”,即個人在現實人生中接觸和吸收的先見,它們是可以、也應該清除的。可見,學生的“先見”并不總是消極的,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合法的先見”幫助學生開展理解學習。
4、學生的“先見”有助于新舊知識點的銜接
哲學解釋學認為“先見”正是理解之所以成為可能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沒有“先見”就不可能有理解,比如一個出生于純生物狀態的嬰兒是不可能有什么理解的;“先見”構成了理解者的視野,一個人能夠理解什么,理解到什么程度,恰恰取決于其“先見”。可見“先見”是學生獲得理解、認知取向的前提,是接受新知識的中介。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先見”產生著兩方面的積極影響:一是我們的教師經常利用學生的“先見”來導入或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如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常要求學生先回顧前節課所講述的內容,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顧,便是新課內容的先見。我們在講授運動、變化、發展觀點時是這樣導入的:先要求學生回憶聯系的含義,然后要求學生指出其中的關鍵詞,最后展示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正是由于事物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才構成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教學的整個過程非常的流暢和自然。提問、討論等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提出自己的先見,教師感受學生先見的正誤,并探求學生先見與新的教學知識點之間關系的過程。為了說明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重要意義,我先是要求學生回憶歷史教科書中關于美國西進運動的有關內容,然后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概括歸納美國西進運動中值得學習的地方和應當注意的問題,最后根據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特點并借鑒美國西進運動的經驗,提出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具體方案,這個過程就是利用學生的先見重整和構建新知識體系的過程。
二是學生自身常常運用對原有知識的先見來推導和理解新的知識點。如有學生說,學習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之后,再去理解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哲學上矛盾的斗爭性與政治斗爭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就顯得容易多了,再如課堂知識的遷移、復習過程中知識結構的重建、學習過程的舉一反三等現象,都是對學生先見合理利用的體現。
既然學生的先見對整個的教學活動有如此重要的影響,我們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應當是幫助學生消除盲目的消極的“先見”,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積極的“先見”,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1、幫助學生區別政治理論與生活常識。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生掌握科學概念的因素之一是新知識和原有認識之間的區別程度,教師要做的就是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分析鑒別不合理的先見,從而深刻把握教學內容。如在講授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概念時,學生已經有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理解,認為矛盾是人與人之間的一些沖突和分歧,表現為鄰里之間的爭吵、同學之間的口角等,這種沖突的關系只是哲學上矛盾的對立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引出哲學意義上矛盾的統一的內容,說明哲學意義上的矛盾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包含了日常生活用語中的矛盾,所以兩者有嚴格的區別;又如講授民主政治建設時,學生的傳統觀念認為,民主建設不是靠我們的公民,而是靠國家領導人的能力建成的,民主成了自上而下的“明主”意識,這種不正確的成見仍帶有“奴化”痕跡,缺乏平等思想,我們在指明這種民主意識的錯誤本質之后,再導入民主制度的具體內容及每個公民在民主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學生才會有對比之后的感悟。
2、要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由于缺乏思辯的能力,學生看問題有時會比較片面和偏激,在黨的地位、作用的教學過程中,由于社會媒體揭露的黨內存在的些腐敗現象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學生據此懷疑或否定黨在現化代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而忽視了黨的先進性、黨的歷史功績、六千多萬黨員先鋒模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更沒有考慮黨的主流、本質等內涵。高二、高三的學生在學習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之后,對這個問題已有全面的理解,對于高一的學生,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就要有意識地滲透全面看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認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