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活動課:答記者問
活動目的
通過模擬小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問答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實現語文學科作為工具的實用性,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掌握一些問答的技巧,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
分為兩個活動小組,分別取名為:“追星一族”采訪組,“慧眼伯樂”采訪組。
“追星一族”采訪組采訪對象:采訪的不是歌星、影星,不是港臺明星,而是那些事業有成,為人類進步、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名人名家。為了更有針對性,追星的范圍僅限于我們這個學期學過的課文中的人物。采訪對象由本班同學扮演。
“慧眼伯樂”采訪組采訪對象:采訪的是身邊的人和事,以一雙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結合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就所關心的問題向最熟悉的同學、朋友、老師提問。
教師:我想這將會是一場別開生面的穿越時空的大行動,希望同學們作好充分的準備,到時候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二、啟發誘導
教師:有個典故叫“問牛知馬”,講的是一位商人,來到牲口市場想買一匹馬。但他卻先問了牛的價錢,又問了騾子的價錢和羊的價錢,然后根據這些情況推斷出馬的價錢,才去問馬的售價。這個商人的聰明之處就在于會問,而且對要問的問題做到了心中有數。
那么,同學們對自己的采訪對象的情況有沒有做到心中有數呢?下面請幾位同學來介紹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并說說自己想圍繞哪一方面對其進行采訪?
徐春:我的采訪對象是我們班的褚旭同學,一年前他的父親不幸因車禍而離開了我們,過去他淘氣不懂事,經過這次打擊,他成熟了很多,尤其在學習上進步很大,現在他學習刻苦,堅強樂觀,是我們班的優秀生。我想就他的成長進步和堅強樂觀向他提問,向他學習。
劉偉紅:我采訪的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是一位被譽為“當代神農氏”的科學家,他成功地培育了秈型雜交水稻,掀起了糧食生產上的“綠色革命”,席卷了神洲,震驚了世界。我想就他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他提問,學習他成功的經驗。
褚旭:我的采訪對象是我們的班長劉慧,她從小在外婆家長大,母親是殘疾人,家境很苦,但她卻品學兼優,工作能力強,又很愿意幫助別人,我覺得她的優點實在是太多了,我愿意向她學習,也希望通過我的采訪使我們全班同學都能更好地向她學習。
李璐:我的采訪對象是葉文玲,她是一位酷愛讀書的作家,從小就對書有著癡迷的感情,從小畫片、連環畫到文學名著,她讀了很多書。我采訪她是為了了解她的讀書生活。
熊莉:我采訪的是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1946年李公樸先生因參加愛國民主運動被國民黨特務殺害,聞一多先生去參加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并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講演》,散會后,他被特務殺害了,但他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令人感動,讓人折服。我由衷地敬佩他,所以我采訪他。
劉慧:我采訪我們班的余杰同學。這次校運會上他是男子3000米金牌獲得者。我被他的拼搏精神所感動,我準備采訪他獲獎的感受。
教師:在同學們提問之前,我還要提醒大家一點,除了對采訪對象要做到心中有數以外,更要對自己所提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像以上這些發言的同學就做得很好,你究竟要問什么?圍繞一個什么樣的主題來問?問題的設計是否做到了環環相扣,井然有序?問題是否都有意義?是否跑題了?有沒有廢話?等等都是要注意的。
三、正式采訪
1.“追星一族”采訪組采訪
(1)劉偉紅采訪袁隆平。
問:您是一位很有才干的科學家,您是怎樣走上水稻研究之路的?
答:我從小生活在貧困的農村,親眼看到農民過著吃不飽的生活,我就想自己是搞農業的,應該培育出適合農民種植的好稻種來,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
問:在您從事這項科研工作的同時,您有沒有想過要求回報?
答:我那時所想的就是怎么盡快把科研搞成功,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
問:在您研究雜交水稻時一定遇到過種種困難,您是如何從這些困境中走過來的?
答:當時的社會并不重視科學,一些人常常對我冷嘲熱諷,“四人幫”的爪牙們砸碎了我的試驗器材,搗毀了我心愛的秧苗,我并沒有被嚇倒,在黨和人民的支持下,我一次又一次地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繼續進行試驗。
問:您被人們譽為“當代的神農氏”,還有人說您的貢獻是繼指南針后的對人類的第五大發明,您有何感想?
答:這是大家對我的鼓勵,我對這樣的榮譽真有些不敢當,我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我今后要為人民做更多的事。
(2)李璐采訪葉文玲。
問:請問您為什么把書比作“長生果”?
答:因為讀書能帶給我愉悅的感覺,使我的精神生活充滿陽光,對生活充滿激情,所以我說書是我的“長生果”。
問:您對文學如此癡迷,請問您是如何愛上文學的呢?
答:從小看連環畫、故事書,使我萌發了對文學的熱愛,后來又接觸了一些較出色的文學作品,更使我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愛上了文學。
問:您讀了那么多的文學作品,您最喜歡哪一部?
答:我最喜歡的文學作品是曹雪芹的長篇小說《紅樓夢》。
問:您是不是認為只要多多地讀書就能成為一名作家?
答:我想除了博覽群書以外,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觀察生活,了解生活,多積累,就一定能成功。
(3)熊莉采訪聞一多。
問:聞一多先生,您剛才的演講實在是太精彩了,請問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的演講這么精彩?
答:李先生的死太令人悲憤了,李先生的大義凜然,國民黨的卑鄙無恥,都激勵著我們每個有良知的人為自由、正義而吶喊。
問:對于李先生的死,您除了悲憤以外還想說些什么?
答:李先生是我們的榜樣,他的血不會白流,相信不久將會看到政協會議的召開,可惜李先生看不到這一天,但我們為他而驕傲。
問:您為什么那么痛恨國民黨?
答:記得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過國民黨當局:國民黨治下的是連年內戰,空前災難,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這一切難道還不夠嗎?還不能令人感到痛恨嗎?李先生的死更讓人們看清了國民黨當局的嘴臉……
2.“慧眼伯樂”采訪組采訪
(1)徐春采訪褚旭。
問:你的父親去世一年多了,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是什么力量讓你變得這么樂觀堅強?
答:在這一年里我時常想起父親,想起他對我的關懷,想起他讓我在暑假最炎熱的日子里去他的建筑工地幫他提水泥桶,我當時并不理解他,只怪他心狠。現在他不在了,我好像失去了依靠。正如顧老師所說的那樣:“生活本已如此了,你就必須面對它。所以我從容地面對這一切,令我感動的是老師和同學們給了我太多的幫助,還有就是我的親友們,我實在感謝他們。
問:你在學習上取得了這么好的成績,你的母親一定覺得很欣慰吧?
答:是的,當我把考試的分數告訴她時,她那吃驚的表情和欣慰的笑容在告訴我,她在為我高興,因為他兒子從沒有這么爭氣過,她那激動的淚花在眼眶里打著轉,好久說不出一句話來。
問:你能不能談一談學習進步的心得體會?
答:學習是自己的事,學到的知識也是自己的,認識了這一點,你的學習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再加上合理地利用時間,給自己訂一個周密的時間計劃表,但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在相對較為輕松的環境下學習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褚旭采訪劉慧。
問:真對不起,又提起了你的傷心事。請問你在外婆家生活幫她們做卡卡紙,辛苦嗎?所得的報酬又是如何分配?你覺得這樣公平嗎?在外婆家生活你感到滿意嗎?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答:說辛苦,我倒不覺得,我折紙盒只是在課余時間幫幫大人罷了,做紙盒的錢放在外婆那里,留著給我交書雜費,這樣當然好,我感到在外婆家生活得很充實,雖然生活艱苦些,但親人們對我都很好,我想對她們說:“感謝你們一直對我的愛……”
問:你最想要什么?或者說,你最渴望得到什么?
答:目前我最想得到的是一輛自行車,因為沒有它,上下學實在是太不方便了……
問:在擔任那么多職務的同時,你的英語為什么學得那么好?一定有什么秘訣吧?
答:你太夸獎我了,說實在的我的英語成績也只是中上水平,比起劉偉紅我還差遠了,這都怪我不重視語法知識的學習。
(3)劉慧采訪余杰。
問:當你那天跑完男子3000米長跑并獲得冠軍時,我看到你已是嘴唇發紫,臉色慘白,你當時感覺如何?
答:說實話,很痛苦,我當時覺得自己氣都喘不過來了,腳發軟,四肢像癱瘓了一樣不能動彈……
問:你覺得這樣拿命去拼一個第一名值得嗎?
答:當然值得,我不僅是為自己爭得了榮譽,更為我們班集體爭了光,我覺得很光榮。
問:當你在遠處聽到同學們在為你助威吶喊,為你加油時,你有什么感覺?
答:心里感到很溫暖,我想一定不能給咱們班丟臉。
問:如果你用汗水換來的第一名被裁判錯判給別人,你會怎么想?你會去和裁判爭辯嗎?
答:我會覺得很委屈,但我不會去和裁判爭辯的,因為我相信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問:古羅馬的奧維德說過:一匹馬如果沒有另一匹馬的追趕并超過它,就永遠不會疾馳飛奔。對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當我在前面跑,對手在后面緊追不舍,我感到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又化為一種動力,促使我奮力拼搏,勇往直前。我想這句名言的意義也在于此,它告訴我們有競爭才有壓力和動力,才能進步得更快。
四、分析總結
1.學會“問”--圍繞主題,有的放矢;環環相扣,步步緊跟;用詞準確,不說廢話;不卑不亢,大方得體;含義深刻,富有啟迪。
2.關于“答”--遵循隨機應變的原則。怎么問就怎么答。問得禮貌--答得客氣;問得明確--答得清晰;問得含蓄--答得婉轉;問得幽默--答得機智;問得真誠--答得懇切;問得刁難--尖銳反擊。
五、布置作業
課外練筆:《我出色地完成了這次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