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
3.組織學生分組開展討論活動
討論是探究式學習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討論可以鼓勵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敘述事實),幫助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觀點是充分還是不足的認識,并且懂得對同一事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觀點,有助于知識概念的學習。而且,互相討論學科的思想和方法,在新的領域中運用它們,有助于學生在運用這些觀點的同時獲得自信。
一個成功的討論需要有技巧、積極性和機敏,以及對以上這些要素很好地組織運用。
(1)分工合作學習常常是開展小組討論的最有效的方法,每個小組人數不要超過4人。一個有用的技巧就是:一開始就討論本次活動的目的和任務(有時是教師布置)。
(2)然后推薦組長、主要發言人、討論記錄人,每個組員都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主動承擔一部分任務。
(3)座位安排是很重要的。討論小組應安排得使任何人都能看見小組的其他人。最好是安排成一個圓形,便于學生與學生兩兩之間的交流。
(4)討論開始時,要求學生寫出他們對一個或兩個特殊問題的觀點可能是有幫助的,這樣可以給他們時間去思考,并且對那些靦腆和表達能力差的學生有幫助。
(5)使討論直接從抽象的概括開始是很難的。開始要用特殊的、簡單的、具體的觀點,然后再擴展到更一般的觀點。
(6)討論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時,可以先從課本“活動”題入手,讓學生把“答案”記錄在課本上。
【國土遼闊】
1.引入新課
(1)初一的學生已經認識到我國是一個大國,但中國究竟有多大,不一定有比較完整而概括的了解。在教學時,要求學生掌握我國陸地面積的數值及其在世界各國中所居的位次。通過課本的圖像與資料,要求學生從中國與亞洲、世界陸地面積的比較,中國和歐洲面積的比較,中國和世界幾個面積較大的國家(例如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陸地面積及其占世界陸地總面積比重的比較中,直觀形象地了解到中國之“大”。
(2)通過引導閱讀“中國疆域示意圖”,由學生在地圖上查閱中國四至的經緯度位置,量算南北端、東西端的距離,再結合課本“中國領土的四端”形象化的圖解,以及課本里中國陸疆和海岸線長度與赤道長度的比較,多側面地加深對我國之“大”的印象,從而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2.關于鄰國部分,可在學生已學過世界地理知識的基礎上,從讀圖著手,重點掌握各鄰國與我國之間的相對位置。在教學時,可按逆時針方向從各方位上辨認我國的陸上鄰國,例如東部是朝鮮,東北(俄羅斯南部也有一小部分與我國新疆接界)是俄羅斯,北部是蒙古,西北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自西部至南部依次是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接界)、印度(其東部也有一部分與我國西藏東南部接界)、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老撾、越南。隔海相望的海上鄰國自北向南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與文萊,以及印度尼西亞。
帶領學生閱讀“世界政治地圖”和“中國疆域示意圖”時,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讀圖方法。在地圖上辨認鄰國時,一般從朝鮮開始,在圖上按逆時針方向找出15個陸上鄰國,以及東部和東南部隔海相望的6個國家。讀圖時,較難區別的是西鄰的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四國。它們與我國相鄰的國界較短,國名也容易混淆。克什米爾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有爭議的地區,兩國各控制一部分。我國與巴基斯坦控制區已劃定正式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