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教案
陳獨秀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的普遍規律,他認為“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細胞充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由此,向青年提出了六點希望:
一、自由的而非奴隸的。
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進取的而非隱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六、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同學們,這六點希望包含了民主、科學、開放、革新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陳獨秀號召20世紀的新青年,徹底清除做官發財的思想,“精神上別構真實新鮮之信仰。”他主張當今的教育方針是:
第一,當了解人生之真象。
第二,當了解國家之意義。
第三,當了解國家與社會經濟之關系。
第四,當了解未來責任之艱巨。
陳獨秀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斗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新國民。
同學們,一個國家,一旦發生了亡國滅種的危機,那么,不論這個文明曾經有過怎樣的光榮,都不能不使人深刻反省它的積弊。看來,到新文化運動爆發時,不得不承認,我們珍愛的文化傳統必須進行一番認真的清理和變革了。魯迅說:“不能革新的人種、也不能保古的。”確實是這樣的。現在請大家結合課本上所提到的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即四個提倡、四個反對,討論一下,“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或者“新”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回答]回答一:“新”是針對舊的。新的含義應該是用資產階級的文化去反對封建的文化。
回答二:新道德應是資產階級的道德,舊道德應是封建的道德。
回答三:新文學指白話文,舊文學指文言文。
回答四: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是“民主”與“科學”,針對的是專制與迷信。
回答五:新文化運動中“新”的含義應是順應歷史潮流的,與時俱進的。而不是保守的、陳腐的。
[教師講述]在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運動前,原來儒家的綱常名教、封建道德,還是統治著人們的頭腦。辛亥革命之前,民主、共和的輿論準備是很不夠的,傳統道德秩序并沒有崩潰,解凍,否則,也就不會有19xx年的袁世凱稱帝,也不會有1917年的張勛復辟。皇帝雖然退位,而人們頭腦中的皇帝尚未退位。辛亥革命吃虧的地方就是不像法國大革命前那樣有一個啟蒙運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戊戌變法時就很有名的楊度,幫助過孫中山的革命,堅決擁護改革,他竟然也上表勸袁世凱稱帝。還有康有為,維新運動中的激進人物,他主張把孔教定為國教,列入憲法,重新像兩千年前漢武帝時代那樣獨尊儒家,康有為同樣也擁護帝制。這才引起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憂患。陳獨秀在《舊思想與國體問題》一文中說得很明白:“腐舊思想布滿國中,所以我們要誠心鞏固共和國國體,非將這班反對共和的倫理文學等等舊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凈凈不可。否則不但共和政治不能進行,就是這塊共和招牌,也是掛不住的。”新文化運動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實際上是從思想戰線角度為辛亥革命補上了它缺少的一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課本上有一句話應該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向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尊孔與專制之間有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