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一、教學目標與分析
依據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等先進人物的卓越貢獻等基本史實。
(2)培養和提高學生識讀歷史圖片的能力。
(3)培養學生辯證分析歷史問題和借鑒歷史的能力。
【分析】通過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讓學生了解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大躍進”時壁畫的分析和對焦裕祿等先進人物圖片的解說,熟練掌握識讀歷史圖片的基本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逐步培養其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安排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本課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式學習的方法。
(3)通過學生自我展示,播放多媒體影片等相關形式完成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分析】落實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了解1956—196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提倡學生在進行探究學習的同時,加強同學間的合作意識,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其對歷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盡管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失誤,但是,由于黨和人民的艱苦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仍取得了巨大成就。
(2)認識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如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等,他們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分析】通過落實該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程。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對鄧稼先、王進喜、焦裕祿等先進事跡的演講,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教學策略
1.本課內容決定了本節教學宜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討論、合作找出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其模式為“自學探究—交流討論—提煉總結”。
2.采用情境引導的教學方法。有條件的學校利用多媒體播放鄧稼先等先進人物的錄像片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認識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跡。
3.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自編提綱卡,把握本課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等基本史實,提高學生總結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主要圍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過程及建設成就來展開的。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出現失誤的原因,通過讓學生搜集有關的課外資料,觀看有關的錄像或圖片,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出:關于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全班交流,得出結論。為了提高學生概括能力,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體系,可以采取學生編寫提綱卡的方式,概括鞏固知識,培養探究和合作的意識。
本課教學程序框架:
四、教學引入
方法1
情境導入
播放中共八大的錄像片斷: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出席代表1 026人,候補代表107人,代表全黨1 073萬黨員。毛澤東在大會上致開幕詞,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報告,周恩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設的報告。引導學生思考: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引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