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
利用多媒體演示導入框圖片,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探究問題。
師:這是土地改革時的圖片,圖片上的農民正在干什么?
生1: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生2:土地分給了農民,農民在清整土地。
師:農民不僅分到了土地,而且還分了地主家的耕牛、農具和房屋等,那么你想知道農民分地主土地的情況嗎?引入新課。
方法3
激趣引入法
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暴風驟雨》片斷,創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教師提出探討問題:影片中的農民在干什么?學生回答:在分地主的土地,還分地主家的耕牛、農具和房屋等。教師:你想知道農民分地主土地的詳細情況嗎?引入新課。
五、重點解決和難點突破
本課的重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本課的難點是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利用多媒體演示圖片、資料,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制作圖表。通過合作與交流,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土地改革法》的內容;采用師生互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探究問題,認識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活動內容1
教師首先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體演示課文中的圖片,提出探究問題。
師: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或說一說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生: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仍然維持封建土地制度,占農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農,占有70%~80%的土地。
生:解放前,舊中國占農村人口90%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占有20%~30%的土地。
生:地主、富農憑借占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
生:貧農、雇農和中農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
師:對,你們說得很好!還有其他的原因嗎?
(生搖頭,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
生:舊中國的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生: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
生: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師:好!棒極了!由于上述原因,因此要進行土地改革。這就需要頒布一些法令、條款。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誰能表述它的內容呢?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學生的學習氣氛達到了高潮。最后,教師放映一段有關土地改革的紀錄片,讓學生深刻感受土地改革使農民翻身,獲得解放的心情,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觀察、分析問題。
【評析】
此案例是讓學生自己感知認識,完善認識,深刻感受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翻了身,作了土地的主人,獲得了解放。課堂成了學生探索與交流、自由展現自己的才能、實現心靈放飛的舞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活動內容2
教師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分析解放前舊中國的土地占有情況,讓學生親自動手設計表格或繪制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餅狀圖,根據自己設計的表格或繪制的餅狀圖,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因此,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然后提出探究問題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