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特性“教學案例
實驗結論:
1.兩個頻率不同的音叉發出聲音的波形相似,但頻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學生聲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學的音調比男同學高,波形就密一些。
[生]老師,輕敲和重敲同一個音叉(即頻率相同的音叉),音叉發聲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我們做做看。
實驗結論:
輕敲音叉時,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時,波形的幅度大。但兩種情況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想想議議]
[師]振動會發出聲音,為什么我們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卻能聽到討厭的蚊子聲?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生]分組討論。
[師生共同活動,總結上述問題]
蝴蝶的翅膀一秒鐘振動不超過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鐘振動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動的頻率低于人耳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當然人耳聽不到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動頻率在人耳的聽頻范圍內,人耳就能聽到蚊子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
[師]聲音有音調的不同,也有強弱的不同。物理學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響度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怎樣才能使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更響?
[生]大膽地猜想。應該使物體振動的幅度大一些。
[師]同學們能設計一些切實可行的實驗來證實你們的猜想嗎?
[生甲]輕敲鼓面,鼓皮振動的幅度小,聲音弱,響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動的幅度大,聲音強,響度大。
[生乙]撥動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動的幅度小,琴聲弱,響度小;琴弦振動的幅度大,琴聲強,響度大。
[師]同學們剛才的猜想和論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值得表揚。下面讓我們利用準備的儀器進行探究活動,證實同學們上面的猜想。
[探究]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1.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3.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分組實驗,探究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實驗結果:
1.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小,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小,音叉振動的幅度小;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大,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大,音叉振動的幅度大。
2.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知,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師]物體振動的幅度叫振幅。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就越大。
[生]振幅是確定響度的唯一因素嗎?
[師]實際中,響度還跟聽者與發聲體的距離有關。距發聲體越遠,聽到的聲音越小,響度越小。(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原因:因為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越到遠處越分散。)
[演示]音調和響度的關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輕輕吹“5”。請同學們比較它們音調的高低,響度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