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日出》《泰山日出》教案及練習
日 出 時
日出的景象
(五)寫作特點與寫作借鑒
1. 寫作技法應用
(1)奇特的想象。本文寫日出主要是通過作者奇特的想象來展現的。黎明消納了長夜的幽悶,眠熟了的心漸漸蘇醒了。作者覺得自己變成一尊超逸的天神。巍巍泰山,竟渺若腳下的拳石。長風吹散著巨人的黑發,如一面烈烈的大黑旗。巨人平伸著雙臂,像要將眼前的云海擁入懷中,這是何等的氣魄,接下來的幻想愈顯神異了,無數蜿蜒的魚龍,爬進了蒼白色的云堆;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云海獸形的濤瀾昂首搖尾地向著作者腳下的小島沖洗著,激起了浪花,震蕩著生命的浮礁。此刻,天邊染出一片瑰麗繁艷,雀屏似的金霞,純焰的圓顱,普照著靈光,映亮壯闊的丹霄。散發禱祝的巨人,終于迎來了普照的光明。總之,正是作者奇異的想象,構建出這篇精彩的寫景散文。
(2)生動形象的描寫是作者的又一技法。這是篇寫景散文,而寫景是離不開生動細致的描摹。如寫云海,“宛似無量數厚毳長絨的綿羊,交頸接背地眠著,卷耳與彎角都依稀辨認得出”。作者如此一比,不但顯其形,而且還顯其神。彌漫的云氣所透出的安詳,讓作者如此一描,境界全出。寫云的色彩時,作者一連用了“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來形容,展現太陽初升時紅艷陸離的景象。此外,對巨人的描述也十分精彩,讀者從作者生動的描述中自然會想象出,那披著散發的禱祝的巨人,高歌著,長嘯著,暢詠著,俯仰于寥廓的天穹與蒼茫的原野之間,他的長發在霞光中飄卷,他的靈魂在云海里躍動。……總之,生動形象的描述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語言欣賞
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把茫茫的云海比作是交頸接背而眠的羊群,把自己腳下的玉皇頂比作是海中的小鳥。把色彩瑰麗的云霞比作是“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把云霞的變化比作是“魚龍”“神駒”“雀屏”,顯示其活躍與變幻莫測的動態過程。此外,把自己比作是長發的巨人,心懷虔誠地迎接光明的到來。這些比喻的使用,使得本文的語言生動、感情充沛,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3. 寫作借鑒
(1)詩化的語言使文章大放異彩。徐志摩是詩人,他寫散文也采用了詩化的語言。文章的前半部分,是作者細致的經驗與感受的實寫,其中的貫通是作者的豪情。后半部分大量使用短句,節奏明顯加快,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一起涌來,讓人目不暇接。
(2)聯想與想象是本文成篇的重要手段。若僅限于對日出的描述,或許僅三言兩語即將其表述清楚。但作者沒有這樣做,而是從日出之前寫起,把著重點放在了云海上,再由此而展開奇妙的想象,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在那時那地那種情境之下,這樣的想象非常符合人們的心態。此外,文中大量的修辭句無不是作者展開聯想與想象的結果。這一點對我們的寫作也是一個重要的啟迪。
二、課文重點難點易錯點導析
(一)重難點句子導析
1. 在航過海的人,看太陽從地平線下爬上來,本不是奇事;而且我個人是曾飽飫過紅海與印度洋無比的日彩的。
導析:本文寫泰山日出,而這里提到海上日出,其目的是為了與下文寫泰山日出的雄奇作對比。海上觀日出,對作者來說“不是奇事”。“太陽從地平線下爬上來”,一個“爬”字表達出作者的態度。海上的日出雖有新鮮之感,但又使人感到沉重。“而且”之后的句子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證實上述的看法。讓人感到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