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日出》《泰山日出》教案及練習
2. 但在高山頂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頂上,我無饜的好奇心,當然盼望一種特異的境界,與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導析:“但”字緊承上句進行轉折。由于看慣了海上的日出,故而對高山看日出便心生好奇,更何況泰山觀日歷來就是一大勝景。“特異”一詞是本文的文眼,下文就抓住此點進行詳細地描繪。
3. 這巨人豎立在大地的頂尖上,仰面向著東方,平拓著一雙長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喚;在崇拜,在祈禱,在流淚——在流久慕未見而將見的悲喜交互的熱淚……
導析:這句話是作者對他所幻想的巨人的描述。在這幅令人難忘的迎日圖中,作者對巨人張開雙臂,等待日出時的心理進行了細致的揣摩。連續用了八個帶“在”的短語,一氣呵成,氣勢磅礴。形象地表現了巨人迎接東方太陽升起來時迫不及待而又一往情深的復雜情感。
4. 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無數蜿蜒的魚龍,爬進了蒼白色的云堆。
導析:作者一連用了五種東西來比喻日出的壯麗。這些事物形象而生動地形容出日出時色彩的濃郁、變幻的奇麗,把光的色彩表現得更加強烈而鮮明,更讓人產生更多的美的聯想。“魚龍”爬進了蒼白色的云堆,這一形象的比喻,更顯出日出時極其活躍,而又變幻莫測的動態過程,更好地描寫了日出時候景色的奇麗。
(二)重點段落導析
1. 第①自然段末尾,作者“發生了奇異的幻想”,作者的幻想是憑空產生的嗎?
導析:作者的幻想不是憑空臆造的。前文中,作者對眼前的云海進行了形象的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正站在一座“小島”之上,四周是彌漫的白茫茫的云氣。腳下是云,頭上是天,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使人心胸開闊,思緒飄飛呢?
2. 第⑨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樣寫云海的?
導析:本段主要寫云海的動態之美。一個“活”字,不僅有擬人化色彩,還點出了云海的動感。眠熟的獸形濤瀾昂頭搖尾地向作者腳下的“小島”沖洗過來,“浪花”飛濺,震蕩著生命,好像在向世人宣告著光明的到來,充滿著歡欣與激動。作者賦予了云海以情感,讀來讓人振奮。
3. 第⑩自然段里是如何寫太陽升起的?
導析:第一段中作者才對日出進行直接的細致的描繪。先是寫太陽沖破了種種阻礙,把“雀屏似的金霞”展示開來,接著寫它用力把“純焰的圓顱”,一探再探地躍出了地平線。“純焰”點出了太陽的顏色。“圓顱”寫出了太陽的形態。這樣的比喻既顯其色又顯其形。“探”字賦予了太陽以生命的動感,又顯得可愛而俏皮,最后,太陽終于跳上了云背,把光明灑向了人間。
(三)易錯點導析
本文第三部分中提到的“散發的禱祝的巨人”與作者和泰戈爾的關系。
導析:這里所提的“散發的禱祝的巨人”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巨人,即作者的自我形象,隨著光明的到來,這些巨人便“消翳在普遍的歡欣里”了,作者的心便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一起,響徹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雄渾的頌美的歌聲,給人留下的是無盡的想象和聯想。另外,這是篇應命之作,徐志摩以“泰山日出”來隱喻泰戈爾的文學創作和來華訪問,表達了他對泰戈爾的敬仰之情。文中的想象和構圖不同凡響。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寫的只是泰山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至于歡迎泰戈爾來華一事在原文的結尾處有體現,而本課在選文時刪去了,對此點同學們可作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