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冊冊期末復習資料(1-7單元)
不足 今通用義:不充足,不滿;文中古義:不值得,如:不足為外人道也。
妻子 今通用義:男人的配偶;文中古義:妻子和兒女,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無論 今通用義:表示條件的關聯詞;文中古義:更不用說,如:無論魏晉。
意 今通用義:心愿,愿望,意料,料想;文中古義:情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一詞多義
舍(1)動詞,丟棄,如:便舍船。(2)名詞,房屋,如:屋舍儼然。 尋(1)動詞,尋找,如:尋向所志。(2)副詞,不久,如:尋病終。 志(1)動詞,做記號,如:處處志之。(2)名詞,記號,如:尋向所志。(3)名詞,志向,如:睿素無北伐之志 見(1)動詞,認清,識別,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2)動詞,知道,接觸,如:但當涉獵,見往事耳。(3)動詞,通現,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觀(1)動詞,看,如:予觀夫巴陵勝狀。(2)名詞,景象,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國(1)名詞,國家,如: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名詞,國都,京城如:去國懷鄉。 臨(1)動詞,*近,如: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2)動詞,到,如:臨溪而漁 謂(1)動詞,命名,如:太守自謂也(2)動詞,是,如:太守謂誰。 歸(1)動詞,聚攏,如:云歸而巖穴暝。(2)動詞,回去,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3)動詞,歸附、歸屬,如:吾誰與歸。
(四)詞類活用
異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常用義是“驚異”,文中意義是“對此感到驚異”;如“漁人甚異之”。
高 形容詞作名詞,常用義是“從下往上的距離”,文中意義是“高位”;如“居廟堂之高”。
名 名詞用作動詞,古常用義是“名字、名稱、名望”,文中義是“給……命名”;如:名之者誰。
翼 名詞用作狀語,古常用義是“鳥的翅膀”,文中義是“像鳥的翅膀;” 如: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樂 形容詞意動用法,古常用義是“快樂”,文中的意義是“以……為快樂”;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五)文言句式
判斷句 “也”表示判斷,譯為“……是……”;如: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環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省略句 省略主語,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前省略“小口”,承前省略主語。 (滕子京)屬予作文以記之。 (他)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賓語,如“便要還家”,“要”后省略賓語“之”。醒能述(之)以文者 省略介詞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裝句 狀語后置,如“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狀語“于其上”應在“刻”的前面。 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四、課文內容及寫法
《桃花源記》1、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