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冊冊期末復習資料(1-7單元)
1、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 論據 論證
2、 論據: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3、論證:
(1)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舉例論證:運用典型事例說明論點,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舉自己在大學念書的事例來說明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道理。
道理論證:引用經典或名言、諺語等證明論點,如《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來論述為人民利益而死是重于泰山的道理。
比喻論證:借助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論點,《我有一個夢想》中就大量的運用了比喻論證來說明道理,使得論述的道理形象、具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對比論證:《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先論述了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后,作者從反面論述中國古代并沒有真正地了解和做到格物致知的精神。
(2)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三、理解課文內容
(一)《為人民服務》全文緊緊圍繞著“為人民服務”這個中心進行議論。先指出共產黨、八路軍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這是議論文的“為什么”;隨后,用司馬遷的話說明為人民服務的意義。說為人民服務重于泰山。這是議論文的“為什么”;最后,又從兩個方面指出怎樣為人民服務。這是議論文的“怎么做”。全文從提出論點,到分析論點,解決論點,一氣呵成。[從紀念張思德的角度,形成了悼念張思德——為什么要悼念他——怎樣去悼念他]
(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圍繞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中心論點,按“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樣才能做到格物致知”的順序展開議論,條理清楚,具有極強的邏輯性。
四、重溫閱讀語段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文后各題。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
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
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
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
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
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
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選文論述的中心是( )
a、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
b、我們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