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冊冊期末復習資料(1-7單元)
課文內容:第一部分(1)寫漁人無意間發現桃花源入口。第二部分,第二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發現桃花源中人們生活美滿;第三段寫桃花源中的人熱情接待漁人。第三部分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別的人也沒能找到桃花源。
《岳陽樓記》一、課文內容:第一部分(1)簡要記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以及作者寫作本文的緣起。第二部分(2、3、4)在概寫洞庭湖的基礎上,著力描寫天氣或陰或晴時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遷客騷人因此產生的或憂或喜的的心情。第三部分:“卒章顯志”,作者正面闡述觀點,表達了自己寬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
二、寫法特點:(一)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具體說是先敘事,后寫景,進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發議論)。(二)語言上講究句式的運用,散句、駢句,長句、短句,錯落有致,讀來瑯瑯上口,富于音樂美。
《醉翁亭記》(一)課文內容:第一段主要描寫醉翁亭的位置環境,說明醉翁亭的命名緣由。第一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先寫滁州四面環山,再寫西南諸峰中的瑯玡山,接著寫瑯玡山中的釀泉,最后寫建在釀泉邊上的醉翁亭。文章第二段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第三段寫百姓游玩、眾賓宴飲、太守醉倒的場面。這是按由外而內的順序寫的。第四段寫宴散人歸,點明寫作主旨。“太守樂其樂”乃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二)寫法特點:記敘、寫景、抒情相結合。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一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三)課文中成語:原文中一共出現了4個現在一直還在沿有的成語,但古今意義已大相徑庭。這4個成語分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前呼后應和觥籌交錯。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現在多比喻本義不在此或別有用心(多含貶義)。②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頭就露了出來。現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③前呼后應: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應答。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④觥籌交錯:本意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現在多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情景(常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