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母親的歌》教學設計10
三、談感受
1、請各小組成員通過自己的家庭實踐活動,談自己的親身感受:
“新聞發言人”1:
我回家給母親洗了一次腳,感觸很深:母親的腳皮膚非常粗糙,厚厚的老繭讓我知道了母親的操勞的辛苦,卻從未在任何人面前訴過苦,而是默默無聞地、精心關愛孩子,關愛著這個家,我感到母親的偉大。
“新聞發言人”2:……
2、請學生展示刻畫母親形象的繪畫、攝影等作品。也可出示自己給母親畫的像、拍的照片。并根據自己對母親的了解,為圖畫、照片題寫標題:
“新聞發言人”1:
(展示相片)這張相片是我三歲時候拍攝的。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呢:一次我在暑假,媽媽帶我到車溪去旅游。走進車溪風景園,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座波光粼粼的水橋,人們都涉水過橋,我也興奮地光著腳丫走在水橋上。開始,我小心翼翼地走著,感覺到水流過我的小腳趾,好象親吻著我的小腳丫,我忍不住想捧起這些小家伙。正在這時,只聽見媽媽在喊:“小語,抬頭。”我一抬頭,“咔”的一響,嚇得我一伸舌頭,于是,就留下了這個珍貴的鏡頭:在照片中,我頭戴小白帽,身穿白紗裙,伸出小舌頭,正在高興的玩水呢!我為相片取名為:歡樂在線。每當我看著這張照片,我就想起了和母親一起快樂情景,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滿足感。
“新聞發言人”2:……
“新聞發言人”1:……
四、贊母愛
在學生中搜集的眾多的表現描寫母愛的詩歌、小說、散文中,選取一些篇目朗誦。大家可針對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
“新聞發言人”1:
慈母情,是母親對懷中嬰兒的甜甜的親吻,是拍著嬰兒入睡的悠悠的搖籃曲,是手把手教子寫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燈下為子飛針走線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兒女成才的憂郁的眼神,是兒女遠行時的句句叮嚀,是過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皺紋。慈母情,是“三春暉”,是任何“寸草心”也難以回報的恩情,是人間最圣潔、最偉大、最無私的親情。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長,母親有多大的功勞啊。
“新聞發言人”2:
在文學史上,詩歌《游子吟》中贊母愛的名篇。
讓學生齊背全文。
這首詩親切而真誠地吟頌了既普通又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千百年來一直能引起無數讀者的共鳴。
請學生展示贊母親有關的格言、俗語,要求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新聞發言人”:“世界上有一種最美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暴ぉさ
“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新聞發言人”:有一個愛,一生一世不求回報──那就是母愛!有一個人,一生一世值得你愛──那就是母親!我們要感謝母親,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你已經做了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同學分組討論,發表見解。
各小組選兩名代表發言。
學生小結:
我們要孝順父母,希望同學們有這樣的決心,將來要有所作為,來報答母親,讓她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五、送祝福
1、請學生介紹母親節的由來:
“新聞發言人”1:
母親節起源于美國。由安娜小姐(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嫁,一直陪伴在她母親身邊,母親于1905年逝世,安娜·賈維斯小姐悲痛欲絕,兩年后(1907),安娜·賈維斯小姐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安娜·賈維斯認為子女經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份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母親節從此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