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自傳》教案2
2具體研習,理解人物。
①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了解了魯迅從出生到作傳前的主要經歷。下面我們就來研究研究,這些經歷能表明作者是怎樣的人。
(過渡,使上下環節連貫;提出下階段的大目標,使學生不過失方向。)
②要求。a.以課后練習二和三中的第1小題引路,參照課文注釋仔細閱讀課文中的兩個片斷,即寫不肯做幕友和商人與棄醫從文經過的片斷,思考習題中提出的問題。b.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練習二及統習三中的第1小題,求大同。存小異,形成答案,并推選一名代表準備發言。c.請一個小組的代表口頭回答,讓其他有異議的小組代表發言(沒有則罷)。
③學生自讀揣摩及小組討論時,教師巡堂,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就事情的背景、過程及細節等方面作一些補充介紹。待小組代表答題結束,教師給予簡評,糾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現人物精神面貌;研習課文,落實課后練習,收到增效減負的效果;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既兼顧全體,又不會失控;提供咨詢服務,能對癥下藥,幫助學生及時排解困惑。)
④簡述:我們從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認識了胸懷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他懷揣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會的門檻,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他棄醫從文的經歷又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魯迅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這兩件事真令人感動。事實上,魯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數不勝數,就本文而言,其中記錄的每段經歷都很不尋常。如文中寫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寫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與反動派警不兩立的堅定立場和革命精神。不過這些內容都寫得很簡約,同學們一時還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斷豐富閱歷,逐漸了解。
(研習先聚焦后發儀,輻射整體,做到了點面結合,能使學生獲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讀第4段。a.要求記住本段介紹的文集名。b.思考:傳記是以寫生平事跡為主的,而本段寫的是著述情況,是否可以刪除?
明確:不可刪除。因為魯迅不但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偉大的文學家。他一生的革命實踐與文學創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學創作是他歌頌人民、宣傳真理、打擊敵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顯然,刪去這段,傳記就會有很大的缺陷。
(讓學生在認識第4段作用的同時,進一步認識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賞品味,領悟特色。
①簡述:常言道,文如其人。這話用在魯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他的每篇文章幾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樣精彩。本文堪稱自傳的典范:區區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動,篇幅雖小,容量很大;語言簡省,又略中有詳,恰到好處。此外,本文的語言平實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閱讀課后統習三中的第3、4題,結合語境,體會第3題中“學者”“說我不好”等詞句的味道,再比較一下第4題中的“不好”
與第3題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體會。明確:a.第3題:將那種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為說成“說我不好”,重話輕講,能表達對敵人的蔑視,也體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不無調侃嘲弄之味。b.第再題: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壞”,用在句中有輕蔑的語氣;本句中的‘“不好”則是自謙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