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第三單元教案
四、拓展探究:
請說說人與自然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并就“敬畏自然”這一主題擬幾句宣傳標語,向人們發出呼吁。
五、課堂練習:閱讀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請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大自然的智慧是無與倫比的。)
2、為什么說“令人厭惡的蒼蠅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藝術品”?
(蒼蠅蚊子固然討厭,但是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理機制十分奇妙,體現了大自然創造的精妙絕倫。
3、作者從哪些方面具體比較了“相形見絀”?
(1)、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制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
(2)、人類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體現;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學原則創造各種事物以至人體。
4、詞語積累:
深邃:深奧 殊不知:竟不知道 與眾不同:跟大家不一樣 映照:照射 誠然:實在 蓬蒿:飛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斷言:很肯定地說 可人:可人意,使人滿意
六、課堂小結
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作者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七、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陳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詞語,掌握“蕭瑟、和煦”等詞的讀音形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
3、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4、運用設問、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揣摩語言,體會課文語言底真實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強語感,豐富語言積累;
情感與價值目標:6、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重難點:透視文章寫作內容,深入理解作品傳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那是西北地區一個曾經非常美麗的仙湖;
那是一個牛馬成群、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
那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地方,我國科學家彭家木、探險家余純順先后在那里失蹤、遇難;
那是一個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羅布泊。
羅布泊,曾經是有水的,曾經是有很多水的。一個非常美麗的仙湖,如今卻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羅布泊發生了如此大的變故呢?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曾經的仙湖——羅布泊。
二、新授
(一)初讀課文(默讀),整體感知
思考:
1、 羅布泊過去是什么樣子?現在又變成了什么樣子?
2、 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樣的悲劇還有哪些?
3、 造成羅布泊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什么?
4、 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過去:“綠洲”“仙湖” 現在:“沙漠”“神秘”
變化原因:“改道”“四盲” 同樣的悲劇:“青海湖”“月牙泉”
深層原因: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全文表達了作者對羅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強烈呼吁:拯救生態環境。
(二)字詞掌握
蕭瑟(xiāo sè):形容冷清、凄涼。 和煦(héxù):溫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沒有水。吞噬(shì):吞食;并吞。裸露(luǒlù):沒有東西遮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