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人教八上14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已渡過30萬人” ):寫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
第二層(從“21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長我軍士氣,滅敵人威風。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末):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六、齊讀課文,再自由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業:
1、把主體部分的內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隊
渡江地點
渡江時間
渡江兵力
渡過兵力
2、背誦《七律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板書】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
時代背景 1949年4月,渡江戰役
新聞(消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體裁。
1、新聞的分類: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新聞、新聞述評。
2、新聞的基本要求: 讓事實說話
a、內容真實準確;
b、報道迅速及時;
c、立場觀點鮮明;
d、語言簡明扼要。
3、新聞結構的五部分: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標題、導語和主體。
4、新聞六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
5、新聞的結構:“倒金字塔”式。
6、新聞的寫法:以記敘為主,有時兼有議論和描寫。
第二課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檢查作業完成情況
二、請學生參照所列表格內容,在渡江形勢圖上正確指出三路軍隊的渡江區域。
三、研討主體部分(結合練習一)
1、主體部分為什么按“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順序安排?
首先,中路軍最早渡江,所以先寫;其次,中、西兩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東路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合寫在前,東路單寫在后。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然后寫東路軍,這樣的順序反映了三路大軍開始渡江的時間先后,也體現了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中先從中間突破、再以三路并進的戰略部署。根據時間發展及事件特點安排順序,清晰合理。
2、這三個層次是怎樣緊密銜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語句使三個層次連接成一個整體?
三個層次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銜接起來,“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時起”和“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時間的詞語,顯示了三個層次所敘事實在時間上的先后相承、緊密銜接。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銜接一、二層;“與西路軍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銜接二、三層,第二層的“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與第三層的“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 銜接,這些語句使全文連接成一個整體,被統領于導語之下,結構的確十分嚴密。
3、三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路詳寫?哪路略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