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第七課 雷電頌(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開貞,是進步文 化界的旗手、詩人、歷史學家,其歷史劇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國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后遭讒去職,迭遭放逐。至首都郢為秦兵攻破,遂投汨羅江而死。后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本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屈原》寫于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于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并且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說:“全中國進步人民都感受著憤怒,因而我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里去了。換句話說,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我們當時的時代。”(《序俄文譯本史劇〈屈原〉》)于是,郭沫若借歷史上的屈原的悲劇,展示了現實世界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激烈的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全劇分為“橘頌”“受誣”“招魂”“被囚”“雷電頌”五幕。
第八課 短文兩篇(巴金)
巴金(1904~),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后赴法國巴黎學習。回國后長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家>、中篇小說<憩園>和隨筆集《隨想錄》。其散文思想深刻,語言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第九課 海燕(高爾基)
高爾基(1868—1936),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 ”(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于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早逝 。高爾基由外祖母撫養成人。外祖母家貧,11歲的高爾基就不得不出外謀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當學徒,在輪船上幫廚,做過腳夫、鋸木工、園丁、面包師等等以維持生計,少年時期曾參加傾向民粹派的大學生秘密團體。這一切就是高爾基的“大學”。20歲后,高爾基開始在俄國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羅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在長期的流浪期間,他一面做工,一面組織秘密小組,進行革命宣傳。
《海燕》又稱《海燕之歌 》,是高爾基19xx年3月寫的一篇帶有象征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
第十課 組歌(節選)(紀伯倫)
紀•哈•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里選的是其中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