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13
3.當當主持人
如果你來當主持人,你將怎樣設計導播語、采訪問題、結束語?
設計示例:
導播語:大家知道。國共和平談判破裂后,解放軍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發起了渡江戰役,那么現在戰況如何呢?戰爭又將如何發展呢?今天我們請來了著名的軍事專家來到了我們的演播現場,下面我們就請專家來為我們分析分析。
采訪問題:
①請您給觀眾朋友們就最新戰況作些介紹。
②請您預測一下明天的戰事。
③您認為戰爭還會持續多少天?
④現在的情況對哪一方有利?
⑤您認為最終的勝者是哪一方?
結束語:剛才專家對戰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戰爭的形勢也進行了預測,那么戰爭究竟會怎樣發展呢?請大家繼續關注我們的節目,明天這個時間再會!
㈢坐上觀眾席:如果你是觀眾,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務:
①你聽出了新聞報道者的情感傾向嗎?
②對軍事家的分析,你還有異議嗎?
③對這場戰爭,你好可以補充一些“獨家”的資料嗎?
五、語言品味,學習提高。
1.看誰讀得好,講得好。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體會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2.語言的準確、概括。(所謂準確,就是要準確反映事實。)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詞,準確表明當時九江尚未解放的狀況,避免了歧義。又如“我東路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精確到日到時。
②再如“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準確表現了我軍指揮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狀況。
③還有全文最后,就分別用了“殲滅”及“擊潰”(不是籠統地說“消滅”或說“打垮”)“占領”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進了一步,江陰要塞已為我所用),對長江是“封鎖”(不準船只自由通航),對鐵路則用“切斷”(堵住了敵人從鐵路逃跑的退路)。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這就有助于“真實”地反映戰況,又能恰切表明我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④“突破”準確表現了戰斗過程;(“越過”的對象是靜態的,)“渡至”,準確表現了水戰進軍的特點;(“到達”,泛,)“24小時內”,時限明確,(“共”,時限不明,一般化,)“即已”,準確表現了神速特點。(“現在”,時界相對模糊,)“至發電時止”,時界更為確切;“余部”,軍事術語,準確得體,(“剩下的”,表達內容模糊。)
⑤用詞準確還表現在對某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如說西路軍所遇之抵抗是“甚為微弱”,而東路軍所遇之抵抗則“較為頑強”,這就非常恰切地表現了敵我雙方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貶抑敵人,而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或正面或反面)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堅強意志和英雄氣概。
3.語言鮮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結果就在21日那一天”,盡管時間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充滿嘲諷蔑視的語氣,“正是……那一天”既對“督戰”“認為很鞏固”構成強烈諷刺,又證實了的確“不起絲毫作用”。敵人“不料”,我軍“突破”,“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對比鮮明,既可見敵人狼狽,又可見我軍神勇。感情色彩鮮明。
②第4小題①句,對戰況、戰果的介紹比較籠統,不夠準確之外,也不夠鮮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戰”介紹了戰況,“殲滅及擊潰”更鮮明的報道了敵軍慘敗狀況,“廣大地區”既準確說明了并非全境,又鮮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陰要塞”鮮明的表述出“封鎖長江”的確鑿態勢,更切實可信。將“東路軍”改為“我軍”在不影響準確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親切自豪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