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兩則》教學設計13
《人》文有關于戰略部署、戰事推進的介紹及評論;《我》文只是按時間先后介紹一處戰役情況。《人》文有對于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的內容,《我》文對敵軍情況幾乎未作報道。《人》文語言凝練、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繪畫的“白描”,深刻生動;《我》文語言樸實無華,描述部分細致周到,內容充實。
②學以致用: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英雄救人不留名受獎反遭人妒嫉
本報訊據《深圳特區報》報道,曾被《人民日報》等新聞宣傳媒體宣傳過的不計個人安危、奮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縣航遠公司“新機85號”船船長馮安義,最近遇到了尷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時左右,馮安義駕駛的“新機85號”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灘碼頭卸大米,突遇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的客輪與一貨輪在江心發生碰撞。馮安義顧不上再卸貨物,親自操舵,向事故現場駛去,并指揮家人站在船舷邊,接應從失控客輪上跳下來的旅客。半小時過去了,“新機85號”船隨客輪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經過一個多月的查訪,終于找到了英雄。為此,南陽市交通局獎給他1萬元,新野縣委、縣政府獎勵他5000元,新野縣見義勇為基金會獎勵他XX元,共計1.7萬元。誰知就在這時,一件令英雄尷尬的事出現了:“新機85號”救險“東輪”的時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巖崩滑坡研究所下屬的勞動服務公司趙某租賃。趙得知馮安義得到獎勵1.7萬元,以搶險時他在租船,停港耽誤生產等為由,將原欠馮安義的2.62萬元租金不給了,而馮安義應得的1.7萬元獎金,又全都捐給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報》劉東林
1.這是一篇()。
a.消息b.通訊c.小說d.議論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從新聞知識角度說,這句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聞消息知識的寫法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三個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首先1涉及了文體知識,新聞與其它文體的顯著區別在于它的真實性、報道及時。c、d比較容易排除。但是a、b都屬于新聞文體。它們都及時報道新近發生的重要事件。區別在于消息概括、簡短,通訊則具體、完整、全面;消息時效性強,通訊時效性較差;因此,篇幅長短就有了區別。另外,還有表達方面,消息一事一稿,不展開情節;通訊可調動多種表達方式富有文學色彩;人稱方面也有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稱,通訊可以第三人稱也可以第一人稱;文體結構區別是,消息結構相對固定,由標題、導語、主體構成,通訊結構比較自由、靈活,多種多樣圍繞主要矛盾安排結構。搞清楚這些,就可以準確無誤的回答問題了。3.引題:英雄救人不留名標題:受獎反遭人妒嫉導語:第一段主體:2-3段4.引題及標題就是主要內容。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發于1948年11月5日,遼沈戰役業已勝利結束,淮海戰役是1948年11月6日發起的,這則新聞發電之日正是淮海戰役前夜。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