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課例報告
2、齊讀最后一段,感受對童年樂趣的懷念和對故鄉的思念:
“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在XX年的6月7日,這位溫柔敦厚的作家去世了。臨終前,她唯一的心愿就是:一定要把骨灰送回故鄉。是啊,葉落總要歸根,夢中應識歸來路。
五、小練筆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一杯離別之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惆悵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是豪邁的酒;中國臺灣現代作家琦君筆下的春酒是一杯 酒,這酒里浸泡著 。
作業:推薦課下閱讀:瓊瑤的《剪不斷的鄉愁》、蕭乾的《棗核》、琦君的《故鄉的桂花雨》。
反思:
1關于教學立意定位:語文課要充滿“語文味”,關鍵在于教學立意的明確得當。一堂課的教學立意,應依據文本特點、學生情況、編者意圖以及教師本人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來定位。“教什么”定位清晰了,“怎么教”也就得當了。我在反復思考后,最終是確定了教什么,而且整個教學設計都是圍繞重難點而定的。但是我的教什么限制了我的課堂也限制了學生對文本局限的解讀,所以本堂課的教學立意脫離了文本編者的意圖。這是教學目標及教學設計最致命的問題所在,教師將人情美拋出了教學范疇,而這點恰恰是文章比較明朗的內容也是作者極力編織的美好童年組畫不可缺少的。
2、 教材分析第四單元都是有關民風民俗,地方色彩濃郁的文學作品,語言皆具平實本色。琦君的散文,多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童年、故鄉、親人、師友占據了她創作題材的絕大部分,她以中國傳統溫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溫婉的筆致,將這些營造成了一個藝術世界。《春酒》則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對故鄉和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干,鄉人的淳樸厚道,都令人神思飄飛。如詩一般的生活織就了如詩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詩般語言描繪出這一切:兒童圣潔的心靈,美好的生活情趣,這是一種對人性的謳歌和贊美。
3、課堂反思:首先是以朗讀還原朗讀。重視朗讀,在朗讀方式的選擇上計較單一,在朗讀指導時關鍵還是要指導學生怎么去讀,讓學生在不同的朗讀比較中,漸漸把握情感。比如教學生抓住關鍵詞來,用了改、換等方法,通過比較還朗讀以神。
再次,以對話引入對話。將學生同文本的對話引入學生同作者的對話,而學生對作者的對話又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對話。適時的加入琦君的生平介紹,不是例行公事,也摒除了填鴨式的介紹,在學生理解到文章透露的思鄉之情后,再讓學生了解琦君曲折的命運,她懷念故鄉的源頭,學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咸情。而本節課的設計就缺少了這樣的背景的鋪墊,學生與作者的對話淡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最后在對文章主旨提升時稍欠火候,這也是準備不足的表現,使作者表現所營造的心靈家園并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這時候的對文章主旨的提升顯然操之過急,犯了揠苗助長的毛病。我想應該讓學生接觸過多的思鄉文學,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思鄉文學,了解中國文人在思鄉背后所依戀的童年的純凈、故鄉的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