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課例報告
反思后二次教學設計:
設計簡說
關于教學立意:《春酒》的特色是通過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生動展示出家鄉的民俗風情和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的深深眷戀。琦君表達的“思鄉懷舊”之情,不同于其他文人的“鄉愁”,她素淡、寧靜,蘊藉、溫潤,以一種洗盡鉛華的筆調絮絮地訴說著對童年、家園的深情。由此確定教學立意:學習文章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及其作用,體會生動展示民俗風情與思鄉之情的寫法,感受民風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
讀書有三境界:“吞”、“啃”、“品”。“吞”至其博,感知文意;“啃”至其深,讀懂作者,體悟深情;“品” 至其靈性,領略韻致,讀出韻味。《春酒》文字素淡卻意蘊豐厚,更須細酌慢品。本堂課就設計了“識春酒,知文意”,“品春酒,懂琦君”,“醉春酒,享韻致”這樣三個環節步步推進。在學生感知全文的基礎上,抓住文眼“家鄉味”,引導學生立足文本探究“家鄉味”,說理解的話,原汁原味感受課文。然后組織合作探究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細部探微,個性品味,學習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和傳神詞句及其表達作用,說體驗的話,體悟琦君情懷。最后適當拓展有關“思鄉”的詩文,欣賞朗讀,領略韻致,說感悟的話,豐富自己的情懷,提升自己的境界。
教學目標
1、讀文章,感受酒中作者對故鄉風俗人情美好、充滿樂趣的回憶,理解作者通過生動展示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情懷的方法。
2、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細節和傳神詞語,讀出作者對故鄉的眷念,對充滿童趣的懷念。
3、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激發學生關注生活的熱情,發現并領略生活的詩意。
[教學重點、難點]
1、品味文章的傳神語言及細節描寫是本堂課的核心重點。
2、領會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酒”
酒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一杯離別之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惆悵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是豪邁的酒;‘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是郁悶的酒……那么,中國臺灣現代作家琦君筆下的春酒,又是怎樣的一種酒呢?
二、品春酒,懂琦君
1、自讀課文思考:品琦君筆下《春酒》你發現這酒里有什么?
例:母親、家鄉、童年、風俗、人情
2、請每個同學當一回鑒賞家!在課文中分別劃出關于母親、童年、風俗人情的一些細節,品一品,這些細節好在哪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作好旁注。然后在自己的合作小組里交流,有情有味地讀一讀。每個小組選出首席代表,做好記錄,再與全班同學交流品讀感受,另組同學評價或補充。
如:關于童年的細節(童年是記憶中最美好、最甜蜜的記憶。)
教師示范: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母親的代表,當然名正言順,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徹底拋開了初一至初五的那些“拘束”。于是乎“一馬當先”,迫切得很,早早赴會,估計也是第一個到場了。)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吃得跟“小豬似的”不好嗎?為什么要說“蜜蜂似的”呢?左鄰右舍,一家一家地吃,蜜蜂似的快活地飛來飛去),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吃得填滿了肚子,伸長了脖子,這還不算,還得盡量多帶一些回去,典型的“多吃多占”。真有那么饞嗎?看看下文“可是說實在的,我家吃的東西多……已經不稀罕了。”看來“多吃多占”的主要原因是“氣氛之熱鬧”,小孩子不就是愛湊熱鬧嗎?一句話活現出當年的童心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