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獄中書簡》教學設計(通用4篇)
北師大版《獄中書簡》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了解作者有關的文學常識。
品味文中富有感情的句子和段落,加深對語言的分析和理解。
感悟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贊美。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態度。
教學難點:
理解對“生命的沉醉”的美好感覺。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二課時
一、賞析導入
二、大意再現
三、自主賞析
1、默讀全文,找出作者是在一個什么樣的地點給朋友寫信,這一系列的環境描寫,充分描寫出了作者深陷囹圄的感受,從而你體會到了什么?
2、“拯救了這條生命我多么高興啊!”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3、勾畫出楊絮飄飛的景象。想象楊絮飄飛是怎樣的幅場景。思考此美景表現出了什么?
4、夜鶯是在什么環境下歌唱的,它歌唱得怎樣?
四、研析感悟
1、作者對生命沉醉的美好感覺和贊美生命力的現象跟人有什么關系。
2、深陷囹圄卻沒有用大量的筆墨描寫生活的不幸,描寫殘遭的迫害……而描寫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從這里,你能感悟到什么?
五、拓展延伸
六、作業鞏固
小記與反思
北師大版《獄中書簡》教學設計 篇2
讀朋霍費爾《獄中書簡》
通常情形下,朵兒是不在網絡上說到宗教問題的。但這先賢朋霍費爾,至少在朵兒心里不簡單是一位很有意味的牧師;更深層的,他也是(在更多的意義上也是)一個借助了磨難而被蕩滌去了污濁的魂靈!
一個人,在這世界上,能夠停留的時日,或者可以多一些,或者會是少一些。為了各種各樣的緣故,為了各種各樣的緣由,我們總是會在這世界去找自己的一條路的。這條路,也許坎坷,也許平坦;前些時,朵兒有朋友給朵兒說,生活因為太多了順暢而變得無所適從。這便使朵兒想到了半個多世紀前被送上絞刑架的這位思想者——狄特里希·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
說朋霍費爾的神學觀念,似乎近乎專業了一些;相關的介紹,在內地也有相當多的了。而我們這里倒不妨向這魂靈的深底處望過去,看這魂靈如何的到了最后的心的世界的清澈。大戰爆發在即的時候,這朋霍費爾是在美國游學講課著的。有了許多朋友、同時勸戒這先生不要返回希特勒治下的德國。先生說了一句話:如不回去,便沒了清算那罪的權利。于是回去了,于是被關進了集中營,再于是就是被“環頸處死”!但是,這魂靈終于得到了清澈的機會,這魂靈終于可以和這世界上的所有的良善之心一道,在擺脫那罪的道路上永遠同行。一九四三年,當圣誕節平安夜的鐘聲即將敲響時,朋霍費爾開始了他在這世界上的最為重要的一次平安夜晚禱。就在這之后不久的時間,另外的一些德國人,那些曾經也躋身在這晚禱行列里的一些叫做納粹的人,他們宣布了這朋霍費爾被送上絞刑架的最后的歸宿。這個平安夜,在朋霍費爾的心中,真切的是一個確實可見的心靈與魂魄世界的平安夜。在這個平安夜的晚禱之時,他寫下了這樣的話,他把這些永遠的晚禱之言留給了這世界:“我們對那記憶感覺得越是親切,越是豐富,我們便越會對我們的別離感覺到艱難。然而,感念的情懷這時也會有變化,這時也會把記憶的痛楚變化成寧靜中的一種愉悅。我們經歷著往日那美好的記憶,卻沒有感到是那肉中刺,因為它已經成為一份珍貴的禮物。我們也不會沉湎于我們的回憶中,跟從它前行;這就好像,我們不會總是盯在我們珍貴的禮物上面,我們只是偶爾地將那記憶取出,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卻會把它珍藏,因為我們知道,它已經成為我們的寶藏。”
是的,是這樣的。
我們曾經也經歷過這種選擇的,相信我的朋友能夠知道朵兒指的是什么。那時候,我們曾經地也用一種以為的“真誠”去那迷途上踟躕蹣跚。那時候,當我們以為的宏偉的“真誠”成為我們的心靈底蘊的全部內涵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記得我們自己是怎樣的?這時節,記憶的閘門被封閉了,我們便去找尋一種我們似乎能見得真真的“mirage”——這個詞,用比較淺俗的中文說,就是“海市蜃樓”,只是很不準確。當著這mirage離去之后,我們在靜下心來細細地想一想,這是我們看到了,原本的清澈,魂靈心底里原本應當有著的清澈,竟已經讓我們付出了那樣那樣痛楚的代價。于是,便有了劫后的哭天搶地的那么多控訴、哭訴。這種控訴,這種哭訴,在原本好像是一種自然的渲泄,在內心里卻是一種自我的擺脫。想一想,當那朋霍費爾踏上回歸德國游船的時候,那哭訴、那控訴的其實就已經不復存在了。他并沒有置身在事情之外,完整的靈魂是不會把自己置身在事情之外的。他走進了那渾渾噩噩之中,卻依然葆有著自己的魂靈。這時候,“我們經歷著往日那美好的記憶,卻沒有感到是那肉中刺,因為它已經成為一份珍貴的禮物。”是的,這時候,他便可能用這記憶,用這生命去思想。反觀我們身邊的一些事情,朵兒不很愿意再多說什么的。去年的一個時候,朵兒曾說到過一個現在學者的一本書。當時,朵兒的朋友 geshu 曾對朵兒說,那學者已經算得上比較清醒的了。其實,卅多年前的那場劫難,以及二十多年來的控訴與哭訴,哪有在我們自己心底的地方找尋的緣由時候呢?!似乎總是這世界出了什么什么問題,似乎我們自己心底里總是沒有任何問題。這事情,如果不涉及自己,總還能夠清醒一些,一旦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就變得渾渾噩噩了。大家都在控訴,都在哭泣;唯獨忘記了的是,那問題原來是可以出在自己心底里的!更多的,在沒有征戰的時代里,我們總是會在一種懷戀的心境下感觸這世界怎就這樣子的“人心不古”。可是,那朋霍費爾在他的最后的日子里,在寫給父母的最后的書簡中,他告訴了父親和母親,也同時告訴了這個世界,他不會去“哭天搶地地控訴的”,因為“這最后兩年經理告訴了我,我所經歷的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每個日日夜夜,千萬人都在失去他們的所有。于是,我們在這之中也就知道了,我們已經沒有任何的權利要求任何的東西屬于我”!朋霍費爾沒有沒有控訴,朋霍費爾是帶著那最深的、最廣博的愛來到這世界的,也使用他得手,用他的心捧著這愛留在了這世界上,盡管他已被“環頸處死”!
對這朋霍費爾的說法,有一種說法,認定了他的“良知代表”意義。應當說,這說法也是對的。只是,更需要說一句的是,這代表著良知、為了這良知蒙受了磨難、甚至付出了肉身的思想者,卻全然不是那種法力賽人的品格。這清澈的魂靈,其實就在我們每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心中!
這或許也就是這《獄中書簡》留給我們以及我們身前身后的這個世界的最大財富!
北師大版《獄中書簡》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作者羅莎.盧森堡的知識,識記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詞。
2、結合時代背景,讀懂課文,明確其主旨。
3、學習革命烈士熱愛生活、充滿愛心的高尚情操,培育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用“美麗的生命去詮釋生命的美麗”。
2、學習革命烈士熱愛生活、充滿愛心的高尚情操。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不寫自己在獄中生活的艱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滿懷喜悅的描述自然美景呢?
[教學方法]講解討論法
[教學時數]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革命故事激趣引題:
二、作者簡介:羅莎?盧森堡(1871年——1919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著名政治活動家和理論家,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
三、教師領讀、學生朗讀課文,掌握下列字詞:
亭亭玉立 信箋( ) 颯颯( ) 奄奄一息
小心翼翼 鶇( )鳥 踱步( ) 頭暈目眩
萬籟俱寂 陰霾( ) 鳴囀( ) 不可思議
四、討論下列問題:
(1)課文描述的花、鳥、蟲、木的生命現象,尤其是夜鶯啼唱一段,寄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課文有無寫到失去自由的陰郁氣氛?全文是否給人陰郁的感覺?為什么?
(3)“它要壓倒雷聲,唱亮昏暗”“像一道燦爛的銀光”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為什么這樣描寫?
(4)課文主要描寫了哪幾件事情?
(5)讀了這篇課文以后,你有何感想?
五、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掌握字詞。
第二教時
一、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二、思考討論,質疑解難。
1、課文主要描寫了哪幾件事情?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講述拯救孔雀蝶的故事。
描述白楊花絮飄飛的景象。
回憶暴風雨中夜鶯歌唱的畫面。
寫對大自然、對動物的愛,實際上寫出了對生活、對共同戰斗的朋友、對人類和世界的愛。
2、課文有無寫到失去自由的陰郁氣氛?全文是否給人陰郁的感覺?為什么?
作者應用反襯的手法,突出了作者蔑視、壓倒、搏擊黑暗的自豪無畏壯麗的情感,是理想的升華,是全文的高潮。
3、“它要壓倒雷聲,唱亮昏暗”“像一道燦爛的銀光”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為什么這樣描寫?
前者為擬人,后者為比喻和通感。
4、作者為什么不寫自己在獄中生活的艱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滿懷喜悅的描述自然美景呢?
對于這個問題,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去理解:
一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二要結合作者的個人素養去理解。
三、總結全文,把握主題:
1、探討主題:
要點:美麗的生命去詮釋生命的美麗;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高尚情感。
2、寫作特色:
(1)語言清麗精致。
(2)善用修辭手法。
四、課堂探究,開闊視野。
讀了這篇課文以后,你有何感想?
五、布置作業:
1、積累羅莎?盧森堡的名言。
2、完成課后練習。
北師大版《獄中書簡》教學設計 篇4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羅莎•盧森堡的知識,感悟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贊美。
2、學習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題,體會生動細致描述之中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技能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誦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2、學習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3、引導學生賞析蘊涵深意的句子
情感目標:
1、品味本文展現的革命女性的心理的優美,體會女革命者的高尚情懷。
2、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無論怎樣艱難的處境都要勇敢樂觀地去面對。
3、學習革命者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重點難點:
1、品味開頭環境描寫展現的革命女性的心理的優美,高尚的情懷。
2、體會作者清麗精致的語言。
3、品味重點語句的含義及作用。
三、知識鏈接:
本文是八年級下冊《紅色經典》單元里的第一篇,是通過女革命家羅莎。盧森堡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來展示革命者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學習本文首先要連接以前學過中外革命英雄,并為學習本單元其他革命英雄做鋪墊。
四、學法指導:
1、導入新課,走進作者(提問練習一)
2、用“小組互測法”強化生字詞(練習二)
3、啟發學生理清學生文章的主要內容并理解開頭優美的環境描寫及三件事的含義(練習三)
4、用“小組討論法”研討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點難點(練習四、五)
6、“小組交流式”完成本節寫作訓練題。(練習六)
六、學習反思:歸納小結:
《獄中書簡》習題
一、填空:本文作者是 ,( )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國際工人運動卓越的活動家,共產主義運動著名政治活動家和理論家,曾主編機關刊物《工人事業》雜志,創辦了《國際》雜志。 稱她為“世界無產階級國際的優秀人物”,“國際社會主義革命的永垂不朽的領袖”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解釋劃線詞語。
醋栗 ( ) 信箋( ) 鶇鳥 ( ) 踱步( )
陰霾 ( ) 鳴囀( ) 柔荑花( ) 驀然( )
亭亭玉立: 萬籟俱寂 :
啞然失笑 : 不可思議 :
三、課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描寫獄中“花園”優美的環境,第二部分回憶了昨天的三件事情:
1、 2、 ,3、
四、開頭的環境描寫有什么特點?作者的感受如何?
五、作者為什么不寫自己在獄中生活的艱苦、自己的斗志,而是滿懷喜悅的描述自然美景呢?
六、“我”是怎么救助孔雀蝶的的?你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嗎?什么樣的感情?
七、作者抓住什么特征來描寫楊樹花絮飄飛的景象的?蘊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八、暴風雨夜里夜鶯在歌唱有什么象征含義?“它要壓倒雷聲,唱亮昏暗”“像一道燦爛的銀光”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九、.請你以羅莎•盧森堡的友人的身份給她寫一個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