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教學設計及點評
第一步:教師展示“環境要素”的課件,圖片:長江、泰山、白云、森林、長城、北京故宮、鐵礦石、東北虎、水杉、銀杏樹、臥龍保護區、蘇州工業園區等。然后讓學生在a、b兩個大圈中進行分類。
第二步:學生觀看畫面,積極思考、討論,并利用電腦進行人類環境分類的練習,并說出理由是什么?學生根據不同的標準把環境進行了分類,最后歸納為幾大類: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礦產資源、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
第三步:教師再對這幾種類型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出環境的內涵:作用于人類這一客體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對人類來說,環境就是人類的生存環境。
(三)交流討論,經驗共享。
同學討論環境問題出現的原因、表現、危害
1、教師通過電腦畫面,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出現是一個過程。播放錄像《中國沙漠化》、《水的呼喚》、《地球母親的皮膚怎么了?》使學生直觀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表現。
2、安排學生分組匯報有關對大氣、水、土地等具體環境問題的研究成果;適時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說出不同的意見和見解。
(四)實踐創新的精神,及時補充相關材料。
學生:觀察電腦畫面,領悟懂得環境問題的出現是個過程,感受環境問題的具體體現。然后:各小組代表調出網上資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別匯報有關大氣、水、土地等方面環境問題的原因、表現、危害;其他同學注意借鑒,同時能夠補充、質疑。
(五)總結歸納突破重點、難點。
教師:通過概括敘述匯報成果,總結歸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對難點進行“借助成語——具體事例——理性認識”的重點分析。
學生:借助教師提示,參與分析、討論列舉具體事例,真正理解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直接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六)聯系實際,鞏固遷移。
教師:引導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增強環境意識及保護環境的緊迫性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學生:列舉身邊存在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分析其危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建議。
五、課例點評
1、巧妙地把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奧運會”和“綠色”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通過“環保”這一概念把它們結合起來。本節課以學生的小組調查作為教學切入點,并適時選用學生身邊的經常接觸的事例,使問題產生于真實的情景,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師順勢提出問題,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所以情景學習環境最適宜于轉向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
2、引導學生自覺參與概念形成模式的學習中來,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教師以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的各種環境材料為依托,層層深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既體驗了環境概念,又強化了對環境問題形成的過程的理解。這樣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去思考。這樣,教師的注意力就不僅僅放在學生的回答上,還要更加關注學生對問題的真實反映、思維過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學生不同的認識風格、思維方式、探究能力等個別特征。同時,把學生搜集到的環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為教學資源,進行充分交流,以進一步驗證已有的認知。在這里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體驗、理解思維,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因此,這堂課給學生提供了開放、融洽的心理氛圍,為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思維以及他人互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課堂上的學習比較接近生活中真實、復雜的學習,使學生自己有可能去尋求對各種現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