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特殊的行為規范》教學設計
【學生】各抒己見。 【說明】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認知水平出發,激發學生興趣。第三環節:播放故事,感受法律(3分鐘左右)【教師】同學們的認識,部分今天可以評價,其余的要留待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老師說法律是一個“故事”: 用flash演示《國王與磨房主》的故事,定格在威廉二世的信上:“我親愛的鄰居,來信已閱。得知你現在手頭緊張,作為鄰居我深表同情。你說你要把磨坊賣掉,朕以為期期不可。畢竟這間磨坊已經成為我德國司法獨立之象征……至于你的經濟困難,我派人送去三千馬克,請務必收下……你的鄰居威廉二世”。 【學生】觀看傾聽。 【說明】flash應配有柔和的音樂,錄音男士為好,聲音渾厚,娓娓道來。第四環節:師生互動,評析法律(5分鐘左右)【教師】我們的目的不是聽一個“故事”,而是它背后的啟示:同學們從兩代國王、兩代磨房主和地方法院三個角度看法律是怎樣的?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評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勇于依法維權、法律是治國的根本。【說明】開始滲透法律的基本內涵,引發學生思考。第五環節:教師引導下的小組討論——我國一部法律的修改(7分鐘左右) 【教師】故事生動地詮釋了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名言: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在民主國家里,法律應該成為國王。去年我國一部法律的修改對許多家庭都產生了影響:觀看記實新聞片: 社會各界關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在XX年被提上了日程,修改的焦點之一是:將起征點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以減輕工薪階層的負擔。這一提高幅度是否合適呢?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舉行了兩次聽證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暫停,假如你是參加聽證會的人之一,你持什么觀點,并說明理由。【學生】按觀點不同分組:“高組”、“低組”、“無法判斷組”。小組討論,選出代表發言。【教師】繼續放映:經過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兩次審議,尊重廣大公民的意見,把起征點由1500元增加到1600元,在10月27日以高票表決通過,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說明】引導學生培養主人翁意識、民主參與意識。 滲透對我國法律本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