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交往
探究話題 價值引導
師:你能舉例說說,別人寬容了你的錯誤時,你當時的想法嗎?
當自己意識到是自己的不對,造成了對對方的傷害,他卻很大度地原諒了你,你應該是很幸福的,因為你有個大度能容的朋友,此時你也是內疚的,你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從此你懂得友誼的珍貴,從此你愿一生與此人交朋友,而且也能原諒他的過錯,只要不是原則性的。讓我們一同共勉:退一步,海闊天空!
學生小結本節內容。
教學后記
課題 第二節 平等交往(2) 星期 星期
教學
目標
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夠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
體會和諧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寬容和相互幫助,懂得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遵守公共規則和秩序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
教材
分析 教學重點:融入公共生活人與人之間要平等交往、和諧相處。
三、教學難點:遵守公共規則必須尊重多樣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傳統。
板書
設計 二、平等交往
3、遵守規則,和諧共處
a遵守規則,愛護公物,體現了良好修養,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
b尊重民俗風情和文化傳統
時序 教學操作過程設計(重點寫怎么教以及學習指導,含課練、作業安排)
創設情景 引出話題
尊重和寬容他人并不是抽象空洞的。在公共生活中自覺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愛護公共環境和設施,既體現了我們的良好修養,又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
3、遵守規則,和諧共處:
學生活動“想一想”完成p8“如果沒有規則,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的假想。(播放交通事故影視短片等加深學生印象)這些都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能發揮他們豐富的想象以及說出由于這些“規則的缺乏”而導致社會無序的感受,懂得社會公共生活需要規則和秩序。
多媒體展示p8“黃金周后留下的”材料,讓學生體驗、思考、討論、探究等方法,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質。
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的結論使學生自悟出“沒有規則,不成方圓”的道理。從而意識到:遵守規則,必須愛護公共環境等等。
遵守公共生活的規則,還常常會涉及尊重民俗風情和文化傳統的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如隨著公共生活空間的擴大,作為“地球村”的村民要與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的人打交道。啟迪學生的思維,勾畫“地球村”,并且談談自己的感受;如何接待外國客人等。書本中的小欄目的出現,能夠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練,開拓他們的視野,提高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成語:“入鄉隨俗”(釋義:到一個地方,就順從當地的習俗。出處:《莊子。山木》:“入其俗,從其令。”例子:龐貝古城潛藏得過于轟轟烈烈,中國人溫文爾雅,連自然也…,一層層地慢慢來。(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記》)
請學生分析其含義并思考“為什么要入鄉隨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材料一:傣族潑水節,周總理身著傣族服飾,一手端著銀碗,一手拿著柏樹枝,蘸著銀碗里的人,和傣族同胞相互潑灑。傣族的習慣是,在潑水節里,給誰身上潑的水越多,就表示對他越親熱、越尊重。總理當時60多歲了,警衛員擔心他健康,就用雨水去給他擋水,被總理馬上制止。
材料二:紅軍長征時很難弄到糧食,可快到回族區時,紅軍把從敵人那里繳獲的豬肉罐頭和臘豬肉都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