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待人》教案
一、學習活動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懂得人格平等的涵義;理解平等與社會進步的關系;能夠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管家境、身體、智能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差異和不平等,培養認識社會,全面看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人人具有天賦的平等權利,人與人之間的歧視與壓迫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而不尊重他人、歧視他人是不道德的;樹立人格平等的觀念,培養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識和態度。二、學習重、難點分析:重點:認識人格的平等及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難點:正確認識現實中的差異和不平等。三、學時安排:全課共三課時
(第一課時)四、學習活動設計(一)創設情境 引出課題 故事導入:已故美國總統林肯有一次外出,路邊有一個身穿破衣爛衫的黑人老乞丐對其行鞠躬禮。林肯總統一絲不茍地脫帽對其回禮。隨員對總統的舉止表示不解。林肯總統說:“即使是一個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認為我是一個不懂禮貌的人。”因為無論貴為總統或是賤如乞丐,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有人說“皇帝和鞋匠的靈魂都是用同樣的模型塑造的”,結合這個故事,說說你如何理解這句話?正因為平等是如此的可貴,所以,為了實現和維護平等,人們進行了長期的艱苦斗爭和不懈努力。(活動1)校園風景-心聲熱線展示校園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歧視現象,通過對這些現象的探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差異和不平等,認識歧視的錯誤和危害,分析產生的原因,,懂得人格平等的涵義,培養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交往品德。第一步:學生閱讀活動材料,小組討論以下的問題:(1)這幾位同學向《心聲》節目反映了什么問題?小文、小凱、小蘭和阿峰中哪個同學受到了什么對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他們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嗎?為什么?(2)如何評價這樣的待人態度?這樣待人會產生什么后果?(3)我們班有類似的現象嗎?為了改變這類現象,我們可以作什么努力?第二步:小組發言人在班級交流小組討論結果。第三步:各組把意見在全班交流后教師歸納。(活動2)假如社會失去平等……活動目的: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上的不平等制度及其危害,人類追求平等的努力和斗爭,懂得平等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請學生設想假如整個社會不能保障平等,人們缺乏人格平等觀念,社會將會怎樣?然而以恰當的方式呈現教科書的材料及補充材料。組織學生討論:世界上這些不平等制度和歧視造成了什么危害?你如何評價人們爭取平等的努力和斗爭?老師歸納:今天,平等已經是全世界公認的共同價值,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從多方促進社會平等,保障人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出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的圖片)組織學生交流展示事先布置學生收集關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事例或法律條文。(活動3)小甲的疑問活動目的:使學生弄清楚“人生而平等”和人作為不同個體間的貧富、生理、名譽、地位等差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引導學生理解“人生而平等”主要集中表現在人格和法律上。社會上有的同學出身富貴,有的同學卻生活拮據,有的人體力超群,有的卻體弱多病,有的出生在首都北京,有的人卻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那么大,為什么老師還會說,人生而就是平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