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
自主預習篇
【語文百花苑】
在一個地鐵車站
[美]龐德
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
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19xx年,意象派詩人龐德在巴黎協和地鐵站下車時,突然間,“看到了一個美麗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個,又看到了一個,然后是一個美麗兒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個美麗的女人”。由此一種“突發的情緒”油然而生。一整天他都努力尋找能表達感受的句子,先是寫作大段的詩,然后成了“小塊小塊的色彩”,幾經輾轉,幾經推敲,一年之后,世界上出現了《在一個地鐵車站》。
本詩采用比擬和想像的手法,表達社會雖有其黑暗的一面,但美麗與生機是并存其中的;人生雖然艱難,但希望與機遇是伴隨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應喪失信心,在順境中,應保持憂患意識。
【文本鏈接】
1.走近作者
本文是其第一幕。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生于愛爾蘭,1937年定居巴黎,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貝克特的創作有詩歌、小說、戲劇等。1969年,貝克特“因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貧困境地中得到振奮”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獲。
2.背景資料
荒誕派戲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戲劇界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它興起于法國,20世紀50年代在巴黎戲劇舞臺上上演了貝克特等劇作家的劇作。這些作家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創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別開生面的劇作。這些作品呈現在舞臺上的形象是光怪陸離、荒誕不經的。這些作品逐漸地獲得社會承認,并被不少國家競相上演。在法國戲劇影響下,其他國家也相繼出現了一些從事這種新戲劇創作的劇作家。60年代初,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斯林給這一流派定名為荒誕派戲劇。
貝克特出生于20世紀初,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人類所遭遇的劫難使他憂慮、迷惘,感到極大的悲觀與絕望。雖然他積極參加了法國反納粹的地下抵抗運動,曾受到蓋世太保的追捕,但戰爭那可怕的陰影始終在心頭難以忘卻。而“二戰”后西方社會信仰坍塌、物欲橫流的現實,又使他和西方民眾共同感受了未來的渺茫與無望。他在此時創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為僑居法國的愛爾蘭裔作家,貝克特早年結識了同樣僑居巴黎的愛爾蘭作家喬伊斯,深受其現代派文學創作的影響。他在23歲時寫的論文《但丁、布魯諾、維柯、喬伊斯》中,就指責當時的讀者只愿意“不費勁”地閱讀“形式與內容嚴格分離”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喬伊斯小說那種“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張將作品的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獲得“形式即內容”的藝術表達效果。他的小說中的哲學沉思就往往與敘述的無序、情節的重復、詞語的含混難以分解,彼此一致。
【基礎知識積累】
1、字音
癥(zhèng)候 癥(zhèng)狀 癥(zhēng)結 嬉(xī)笑
窺(kuī)視 墮(duò)落 懺(chàn)悔 忿(fèn)怒
祈(qí)禱 咀嚼(jué) 倒嚼(jiào) 咬文嚼(jiáo)字
鴇(bǎo)母
2、字形
土墩 興高采烈 癥結 渾渾噩噩 咀嚼 迷離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