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三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八年級《科學》第三冊第三章《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1節 環境對生物行為的影響
第2節 神奇的激素
第3節 神經調節
第四節 動物的行為
第五節 體溫的控制
一、本章概述:
本章在新教材中的地位:本章是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個主題。主要通過學習后,使學生認識到行為是生物體對內部或外部環境所產生的一種反應,行為反應需要在多個層次上進行協調和通信的。
在這一章中,通過知識的講授和探究活動,要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是一個在內部和外部不斷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的開放系統,而多層次的調節使其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并引導學生關注腦科學和動物行為學等科學前沿的進展。
本章在前面的第二章“環境因素對生物的行為會產生各種影響”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環境對生物體是如何產生影響的以及生物體對環境的影響是如何做出相應反應等內容。
在實際的教學中,本人采用了講授、探究、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手段,力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是一個在內部和外部不斷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的開放系統,而多層次的調節使其成為一個協調的整體,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科學發展,特別是腦科學和動物行為學等前沿科學。
本章教材首先是以人為中心而開展的,無論是動物的行為還是激素的調節、神經調節、體溫的調節等都是以人為事例,或者從我們身邊的事例選材的。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意教學的內容貼近學生。要從自身出發,從而了解生物。這符合新課程的以“人”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其次,本章的教材共安排了36幅教學彩圖,以及一些表、實驗等。它們的安排主要要求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抽象的概念時,使之具體化。如:胰島素對血糖濃度的調節、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結構等。因此讀圖和識圖能力在本章可以很好的發展。同時在圖與圖中,通過查找相同與不同點,達到學習知識和把握知識的目的。
第三,本章教材仍然以科學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法之一,特別強調調查,要求學生通過調查,對調查的方法和步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還強調了“科學史”的教育。
第四,本章教材強調了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控制的過程”,體現了生物的系統論和控制論。
二、本章各節的教學點滴:
第1節 環境對生物行為的影響
(一)本節的總要求:讓學生知道行為起源于生物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的反應。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行為能力,但動物的行為最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
(二)教學過程中的思路和注意的問題:
1、環境對動物行為的影響:
由第二章的“天氣對動物的行為的影響”的相關內容和學生舉出常見的事例引入新課,再通過學生對自然界的一些動物的行為的描述和對引起這些行為的外界環境因素的分析,讓學生了解環境因素是影響動物行為的重要因素。通過學生所舉出事例和教材中圖3-1;圖3-2;圖3-3,開展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解決問題。最后知道“燕子低飛下雨”是因氣壓和濕度的原因引起燕子的食物---小型的昆蟲等低飛而致;“螞蟻堵洞要下雨”也是因為濕度有關,因為螞蟻也想有個干燥的家。而圖3-3中貓頭鷹和鼠的行為分析,重點可從圖中的不同的環境因素展開討論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