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能測評系統——專家文獻2
加德納: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存在智能越來越有信心。現在看起來已經不是一半對一半的問題,它存在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我今后將繼續工作,尋找證據,希望最終能夠確定它的存在。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論的歷史與現實
——訪加德納《多元智能》中文譯者、知名教育學者沈致隆
《中國教育報》2004年5月20日第7版
5月18日,國際教育界的“大牌人物”、著名美國教育學者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正式開始了他的中國之旅,而在訪問中國之前,他的多元智能理論學說就已經在中國教育界風靡一時。多元智能理論到底是怎么回事?多元智能理論有什么最新發展?多元智能理論有什么現實意義?北京工商大學沈致隆教授1997年曾受霍華德·加德納教授邀請,赴哈佛大學訪問、講學,回國后翻譯了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一書,是最早把多元智能理論引入到中國的學者之一。近日,記者就多元智能理論的有關問題采訪了他。
問: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是一種偶然嗎?它提出和創立的背景是怎樣的?
答:1979年,受荷蘭海牙伯納德·凡·李爾基金會的委托,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一個研究小組《零點項目》承擔了一項重大課題,研究人類潛能的本質及其開發。當時《零點項目》兩名負責人之一的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接受了一個令人膽怯而又極富魅力的任務:寫一部專著,在人文科學領域中建立人類認知本質的理論。
這一研究工作的成果是霍華德·加德納博士1983年出版的專著《智能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在這一著作中,作者將自己過去關于兒童藝術認知和腦損傷病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它調查報告加以綜合歸納,提出了這一今日已經風靡全球的心理學理論。他的目標是提出人類思維的新觀點,比人們過去在認知領域研究中所接受的觀點更廣泛、更深刻、更全面。
多元智能理論產生的大背景,是60年代開始持續多年的席卷美國教育界的反思和改革浪潮。它產生的環境,是重視基礎學科研究和學科交叉研究的哈佛大學及其教育研究生院的《零點項目》。這是一個由著名哲學家納爾遜·古德曼教授創建的研究機構,立志從零開始研究當時不被心理學認可的藝術心理的發展,從而向傳統的智能理論發起了挑戰。當然,加德納本人跨學科的學習和研究經歷、學術追求、杰出的創造能力和創造精神,也是多元智能理論產生必不可少的主觀因素。
問:多元智能理論和我們傳統的智能理論有什么根本的區別?
答:首先是概念不同。傳統的智能理論,也就是加德納教授稱為智商(iq)理論和操作的智能概念,就是解答智力測驗試題的能力。按照iq理論,運用統計方法,與不同年齡接受測試者的解答加以比較,可以從測驗分數推斷出他們的智能。不同年齡接受測試者在不同測驗中所得的結果有明顯相關性,證明智能隨年齡、學歷、經歷的變化不大,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屬性或能力。這種理論認為智能是單一化的,iq測試是客觀公正的,iq分數的高低與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制造產品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能夠針對某一特定的目標,找到通向這一目標的正確路線。從構思一部小說的結尾到下棋時把對方將死,甚至修補一床棉被,都是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科學理論、音樂作品、甚至成功的政治競選,都是上文所說的產品。它還認為智能不是單一的,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擁有八又二分之一種以上各自獨立存在的智能,只不過每個人的智能強項和弱項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解決問題和制造產品的時候,組合運用這些智能的方式和特點不同。此理論認為,除遺傳因素以外,后天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受教育經歷,對兒童的智能也有重要作用。此理論還認為,iq測試有明顯的種族偏見和西方文化的影子,其成績與受測試者的文化背景、社會地位或經濟地位有關,并不公正。iq只能測出八又二分之一種以上智能之中的兩種,所以是片面的,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個人的智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