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能測評系統——專家文獻1
我在世界各地發現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很廣,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妥之處。比如發明了一些測驗方法,測試八種智能,以代替一種智能的測試,仍然沿襲了過去的統一規劃的學校的做法。還有人設立了八個教室,在每個教室里實踐多元智能理論中的一種智能,忘記了人們在解決問題時需要多種智能的組合。還有的人將智能強的兒童送進少年宮,培養各自突出的智能強項,而將智能弱的送進專門的培訓班去強化弱項。還有的人每講授一堂課,或者一個概念,都用八種智能去理解。這些做法是否正確,都有待商榷。
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論有助于對學科的理解,但并不意味著教什么都從八種智能入手就是恰當的。比如有人用八種智能分別介紹同一個物理學原理,我看不妥。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思維方式,每種智能也是各自獨立的,上述做法看似新穎,實際上顯得很牽強。讓學生扮演氣體分子,在講臺上表演,以解釋理想氣體狀態方程中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八種智能可能學懂了,物理概念卻被搞模糊了,因為按照理想氣體的模型,分子本身是不占有體積的。
存在的問題之二是浮躁,趕時髦,一哄而起,導致了混亂。短短幾年,多元智能理論的專著、譯著在中國出現了數十本,論文也早已超過百篇。但其中一部分缺乏新意,抄來抄去。再如一本著作的譯者,竟然多達7、8個,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在校學生,這種譯著的質量可想而知。
這樣造成的結果,不但使人誤以為多元智能理論是教育目標或教學方法,而且連八種智能的定義都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些屬于翻譯上的不統一,像你擁有許多不同的中文姓名一樣,八種智能也有多種名稱。還有人在智能的概念中隨意添加英文單詞,使人誤以為是你的說法。比如在你定義的“音樂智能”后面加上“節奏的”(rhythmic)一詞,改為“音樂-節奏智能”;在你定義的“空間智能”前面加上“視覺的”(visual)一詞,改為“視覺-空間智能”。
節奏只是音樂諸多要素之一,而且與旋律、和聲、速度、音色、調式等其他要素相比,未必更為重要,怎能與“音樂”一詞并列從而具有同等地位呢?
加德納:不但我定義的音樂智能中從沒有“節奏的”字眼,而且節奏也不是音樂智能的“專利”。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都與節奏有密切關系。節奏也是這兩種非音樂智能的要素之一,為什么惟獨在音樂智能的定義中添加“節奏的”一詞呢?我定義空間智能時也從未用過“視覺的”一詞,只不過認為空間智能可以用于視覺藝術。當然,對我某些智能定義的改動,我并不介意,只是最好不要說是我的定義,因為它已經變成那些作者和譯者自己的定義了。
沈致隆:盲人沒有視覺,卻完全可以有空間智能,說明空間智能并不一定非得與視覺有關系。
加德納:我的第四個問題是,面對存在的這些困惑,我能提供什么幫助?
沈致隆:你今年第五次來中國,就是最好的幫助。昨天上午的大會上,你親自介紹了這八種智能,同時給出了中英文定義,就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你還回答了聽眾的一些問題,也起到了“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可惜你在京的行程太緊,很多問題沒有來得及回答。很多人渴望與你交流,也沒有機會。希望你回到美國之后,寫一本專著,在書中詳細回答中國聽眾和讀者的問題,說明你對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誤區的看法,就更有幫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