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人口容量教案
第三節 環境人口容量
教學目的:
1. 理解環境承載力與合理容量的概念,并結合我國實例,了解控制人口數量的重要意
義。
2.了解環境人口容量估計的幾種觀點。
教學重點: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及其估計。
教學方法:
以實際生活為例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
本節內容是上節內容的一個延續。
一、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1. 生產背景: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近幾千年來,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長,而且增長速
度不斷加快。據預測,本世紀末,全球人口可能達到100億以上。
2. 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環境人口容量下了一個較為精確的定義:一個國家或
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簡單地說,環境人口容量就是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根據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環境人口容量受到許多因素的
制約,其中資源、科技發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對其影響最大。資源是制約
環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人類獲取利用資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帶來環境人口容量的變化;隨著社會發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費水平也在不斷變化,同樣對環境人口容量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環境人口容量的估計:
1. 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和相對確定性。環境人口容量的不確定性,主要是指它的
制約因素不確定。時期不同,制約因素必然發生變化,造成環境人口容量的變化。但在具體時期內,假定制約因素保持不變(如技術水平、資源的基礎和潛力相對穩定,以及人口消費水平變化不大)時,可以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相對定量的估計。這就是環境人口容量的相對確定性。無論是整個地球,還是某一國家或地區,其環境人口容量具體的估計值,都是建立在環境人口容量相對確定這一基礎上的。
2. 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條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條件不同,估
計的方法不同,結論也會不同。在地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口的問題上,就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觀點。
(1)悲觀者認為:現今世界人口太多,已經大大超過了地球的環境人口容量,依目前情況,不能解決人口過多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人口的進一步增長,后果不堪設想。
(2)樂觀者認為:未來世界人口,不會達到地球環境人口容量的極限值。在經濟高度發展、科技進一步提高的未來,人類有足夠的力量制止環境退化,推動人口與環境關系的良性循環。
(3)介于兩者之間的觀點認為:未來全球環境人口容量在100億左右。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的報告認為,將全球人口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維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3.我國的環境人口容量:在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發表了《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力研究》報告,報告認為,我國人口承載量最高值為16億左右。我國目前尚未達到此值,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已十分突出,表現為:
(1)我國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三分之一,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化發展,人均可耕地還將繼續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