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 世界格局的變化
③1991年蘇聯解體,紅旗從克里姆林宮降下,這是蘇聯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長期未能糾正的結果;也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的路線和政策所造成。加上長期以來西方反共勢力的和平演變戰略實施的結果。
④這打破了雅爾塔體系的兩極格局,使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使維護世界和平的可能明顯增加,使社會主義運動受到重大挫折。
⑤紅旗在克里姆林宮的升降說明社會主義自誕生以來,其發展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曲折前進的。蘇聯解體并不是社會主義運動的終結,而是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制度要在發展中自我完善。在挫折中吸取教訓。
4、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建設和外交政策上有何不同?兩國建設后果怎樣?中共制定政策的依據是什么?
經濟建設:
(蘇)①蘇俄在社會主義革命后,將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②后蘇聯在農業集體化運動中,采取過分打擊富農的政策,計劃了階級矛盾。③長期執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④以壓縮消費、擴大積累的辦法積累資金,嚴重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⑤長期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僵化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使經濟缺乏活力。⑥赫魯曉夫及以后的歷屆政府改革失利,并嚴重削弱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中)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堅持把農業放在首位,保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②采取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的政策,保護和激發了廣大生產者的積極性。③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
對外關系:(蘇)執行霸權主義政策,使蘇聯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中)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反對霸權主義,發展同大多數國家的友好互利合作關系。
結果:(蘇)蘇聯經濟困難,最終導致蘇聯解體。(中)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依據: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吸取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
第二節 世界政治的發展與沖突
一、冷戰后的國際形勢:
1、 兩極格局結束后,世界形勢的總趨勢走向緩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顯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
2、 世界格局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但從長遠看,世界格局的多極化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
(1)一超:美國, 多強:歐盟、日、俄、中
(2)促進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的因素:
① 俄羅斯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美國企圖獨霸世界,遭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反對
② 日本提出建立日美歐三方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并積極建立政治大國地位
③ 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歐洲的地位和實力進一步提高和增強,在國際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④ 中國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國際格局的建立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總之,這些因素將促進世界格局朝多極化方向發展,而其中的根本因素在于世界經濟結構的多極化。(現在形成了日美歐三極競爭局面)
二、霸權主義和地區沖突(緊張、動蕩)
冷戰后的國際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時代發展的主題),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
(1) 美國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借助北約進行干涉,干擾了世界和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