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 世界格局的變化
(2) 兩極格局解體后,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冷戰時期長期抑而不發的深層矛盾隨即爆發。
(3) 局部性的、區域性的、小規模的沖突甚至還有所增加,一些地區爆發了局部戰爭,如海灣戰爭、南斯拉夫解體后的地區性戰爭。
三、國際裁軍的進展和地區緩和(緩和、和平)
(1) 國際裁軍和軍備控制的進展:199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對全球范圍內促進核裁軍、防止核擴散起到積極作用。
(2) 一些地區的矛盾緩和:朝鮮南北方對話交流,xx年雙方領導人在平壤會晤,發表共同宣言,推動了朝鮮半島的和平進程。
典型例題:
1、20世紀60~70年代,國際關系格局演變的總趨勢是什么?導致該趨勢出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結合史實加以說明。
趨勢:由兩極格局開始向多極化的演變。
因素及有關史實:
(1) 美蘇兩霸的削弱:
①1973年底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發展緩慢,經濟實力相對衰弱。②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受到嚴重動搖。③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活力衰退,社會矛盾叢生。加上對外擴張的加強,國家陷入困境。④美蘇爭霸,使雙方都遭到削弱,特別是加劇了蘇聯的經濟困難。
(2) 兩大陣營瓦解,歐共體、日本的崛起。
①歐共體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②70年代以來,歐共體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開始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③60年代初,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陣營瓦解。④60~70年代,東歐開始了擺脫蘇聯模式的政治經濟改革。
(3) 第三世界崛起。
①民族解放運動發展,使帝國主義殖民體系走向崩潰。②不結盟運動興起,77國集團的組成及聯合國中新興國家力量的增強,第三世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有力地沖擊了戰后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③第三世界建立了專門的國際經濟組織,如197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石油戰,使西方經濟陷入混亂。④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使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大為提高。
第三節 世界經濟的發展與沖突
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 (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
1、經濟全球化
(1) 迅速發展原因:
①市場經濟制度在全球范圍的普遍認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為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③國際金融的發展是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
④跨國公司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根本原因: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經濟合作進一步加深。
(2)實質: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從根本上講,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
(3)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雙刃劍):
①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趕超發達國家的機遇
②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對發達國家更為有利,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資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在全球化進程中處于不利地位。
③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安全和政治主權正面臨空前的壓力與挑戰(如東南亞金融危機)
(4)世界貿易組織(wto)建立(1995.1.1)——標志著一個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