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4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宣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黨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同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黨對科學文化工作基本性的長期性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3、內涵: “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是指學術上的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4、影響:使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大大豐富了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的文化生活。
5、成果:碩果累累
(1)文學:老舍:《茶館》(話劇);郭沫若:《蔡文姬》(歷史劇);楊沫:《青春之歌》(長篇小說)等。
(2)期刊:僅1956年至1957年出現的文藝期刊就有18種,原有的刊物質量也有提高。
(3)電影: “難忘的1959年”,杰出的故事片有《五朵金花》、《女籃五號》、《青春之歌》、《紅日》、《北國江南》等。
※遺憾的是雙百方針并沒有真正貫徹下去
二、文藝、科學曲折的年代
1、原因:
政治運動擴大化,特別是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一些學術問題被當成政治問題遭到批判,甚至上升為階級斗爭問題。不同的學術觀點,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一些優秀作品受到錯誤批判
2、結果:百花凋零,科苑荒蕪。京劇樣板戲“一統天下”。
3、表現
①許多學者被打成右派,甚至被作為階級敵人進行斗爭,一些學術問題被當成政治問題,一些正確優秀作品遭到錯誤批判,如王蒙的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詩《蟬的歌》,昆曲《李慧娘》和電影《北國江南》等。
②全國各地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文藝人士、知識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如吳晗、老舍等),有的甚至迫害致死(如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周信芳,畫家潘天壽等)。
③破除“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一些優秀作品受到批判,如王蒙的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蟬的歌》等,還有文化典籍付之一炬,國家文物遭洗劫。
④文藝作品遭封殺,僅保留樣板戲。
所謂樣板戲是“文化大革命”中一個特殊的詞語,是江青等人把當時一批文藝作品視為開無產階級文藝新紀元的代表所賜的封號。而被確定為樣板戲的文藝作品只有8個,它們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后來陸續出現的京劇《平原作戰》、《龍江頌》等9部作品,不在“樣板戲”之列,而被稱為“樣板作品”。 樣板戲實際是強行推行文藝的一言堂,與“雙百方針”的宗旨背道而馳。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文藝形式多種多樣,樣板戲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同時,也大大束縛了文藝工作者的文藝創作,嚴重阻礙了文藝的繁榮發展。
三、藝術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結束后,文學藝術和學術領域清算極“左”路線。
②鄧小平強調堅持貫徹“雙百”方針,指出藝術要為人民服務。
③中共中央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五講”“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