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次)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封建地主階級代表: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洋務派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師夷長技以自強”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內憂外患 付之實踐,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技術層次,付之實踐。結果失敗
維新
變法
思想19世紀 早期
具有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轉化中的資產階級)王韜、鄭觀應 發展資本主義。但沒有完整的理論;沒有付諸行動。
洋務運動的展開;中國資本主義出現;西學的傳入等。 為維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礎 初涉政治制度層次,沒有付諸行動。
90年代 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反對封建專制,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實行變法維新。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等
思想啟蒙,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層次并付之于實踐
一、“開眼看世界”
依表格順序逐層、有重點地分析后學生完成
1、 代表:請同學回憶,你了解多少林則徐?抗英、禁煙、開眼看世界(民族英雄)。
2、 思想主張是重點:兩本書的地位。什么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方法是向西方學習;長技內容有三(軍事科學技術);目的是制夷。(資料回放)
3、 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為什么在19世紀40年代會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簡析。教師適當舉例清朝君臣的無知
4、 看眼看世界雖然阻力很大,但它開了向西方學習之窗,產生了深刻影響------。
5、 從林魏“師夷長技”來看思想特點:軍事科學技術(器物層次)。原因鴉片戰爭直接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堅炮利”
過渡:雖然沒有真正的實踐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層次,但為中國
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貴的思想準備。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出現的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分析填表:
1、什么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封建地主階級立場決定——“師-------”
2、代表:所做4項重大實踐活動——洋務運動
3、為什么會形成洋務派,而且是清朝的勢力派,甚至連晚清封建頑固派慈禧太后也支持洋務運動——背景簡析。
4、結果原因回憶,意義分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地主階級進行道路選擇的前提,也就是說他們總想把西方先進的軍事、經濟技術來稼接到落后的社會制度上來,這種努力是注定會失敗的。甲午戰爭至少宣告的洋務運動在軍事上的失敗,但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
19世紀60~90年代,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旗幟,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學堂,是文化教育領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在溝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開了窗口。洋務派有計劃地向西方國家派遣留學生。據統計,洋務運動期間共派出留學生200多名。這些留學生不但學習到了外國語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學、軍事技術以及某些社會科學知識,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情況。他們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軍事、外交和經濟文化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詹天佑、嚴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