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
──李榮忠編著《吉他與流行音樂潮》,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頁
【解讀】爵士樂音樂節奏粗獷,這使它迅速從新奧爾良流行到全美。最初,美國的爵士樂隊只是伴舞樂隊,它們用歐洲樂器演奏在文明社會未曾有過的非洲黑人音樂,并將這種音樂演化成了美國的音樂。故爵士樂從狹義上講是一種美國的民族音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爵士樂隊的技藝迅速提高。這使得爵士樂的影響力迅速提升,也使得爵士樂風靡全世界。
3.搖滾樂
〔材料〕同一般流行音樂相比,搖滾歌曲有以下幾大特點:它多半以12小節為單位,加以反復,而一般流行歌曲則以8小節、16小節為單位,或堅守一首歌32小節的模式;從節奏上看,搖滾歌曲是由早年布吉烏吉每小節8拍發展而來,它的重音在后半拍,對貝斯的重視超過鼓;從和聲上看,搖滾歌曲多半用變調而少用7個全音,它不是用最引人的旋律來打動聽眾,而是強調精神與感覺,用延長音的效果來“擴大知覺,解放自我,并發覺世界”。搖滾樂突出地標榜吉他和電子樂器的樂隊風格,將樂器觸彈成跳動式的合奏,并在間奏部分制造出即興演奏的樂句。
──李榮忠編著《吉他與流行音樂潮》,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頁
【解讀】搖滾樂(pock music)──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通俗音樂。由美國西部的鄉村歌手在演唱中吸取黑人音樂的因素而逐漸形成。其中美國宗教歌曲,西部鄉村音樂,黑人音樂中的節奏成分和布魯斯音調等常融成一體。早期的搖滾樂多用吉他、鋼琴、鼓、薩克斯管等樂器伴奏,音調奮亢喧鬧,樂句簡單而不斷重復,節奏富有強烈的動力感,歌詞內容多為學校生活、愛情等。60年代起轉向反抗社會的主題。
4.藍調音樂
〔材料〕藍調音樂是黑人的思鄉之曲。文明社會的最骯臟的歷史,莫過于把黑人從非洲販賣到美洲。1630年代,那些在美洲的可憐的黑人們,每到周末的時候,都聚到一起唱歌跳舞,在簡單的吉他曲中訴說思鄉情。他們在演唱中漸漸地融入了種植園的小調、地方民歌、宗教音樂甚至靈歌,逐漸形成了藍調音樂。
藍調歌曲在歌詞與音樂上達成一種被公認的曲式,歌詞包括三行詩節,往往是抑揚格五音步詩,以第二行重復第一行。音樂速度慢,由3個四小節樂句(12小節,與流行歌曲中常見的8或16小節不同)組成。其他技巧包括為避免藍調本身的不和諧和聲以及伴奏會有不和諧和聲,而在旋律中引入破音,使演唱者能插入喊叫聲或樂器演奏者可以即興演奏。
到了20世紀,藍調音樂促進了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藍調音樂又叫布魯斯(blues)。20世紀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布魯斯音樂人。鄉村音樂、爵士樂都從布魯斯獲得靈感,促進了它們的革新和發展。
──王小巖、童小珍著《世界藝術50xx年》,光明日報出版社xx年版,第184頁
【解讀】這種音樂有一種很明顯的特式,便是使用類似中國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應”的形式進行,英文叫作“call and reponse”。樂句起初會給人們一種緊張、哭訴,無助的感覺,然后接著的樂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像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訴,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與響應,所以藍調音樂很著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創性或即興性。這種即興式的演奏方法,后來慢慢地演變為各種不同類形的音樂,如rock and roll、swing、jazz……所以藍調亦是現代流行音樂的根源。在聽藍調音樂的時候,你會發覺它們好像都依著一個相同的曲式來進行。其中原因是因為藍調音樂會常用到一種標準曲式,名為12 bar b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