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
《尼伯龍根的指環》這部規模巨大的史詩包含兩個戲劇主題:眾神的毀滅和人類的解脫。但詳細的劇情卻充滿十分復雜的哲理,其中既有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思想,也有基督教與異教的合流;眾神之主沃坦更是由開始的悲觀主義者轉變為樂觀主義者。這么多彼此對立、互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存在于一部作品當中,卻絲毫不使人覺得別扭,正是這些矛盾才使得作品豐富多彩、千變萬化,才造成了它的崇高偉大。
14.俄國的柴可夫斯基
〔材料〕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3月7日生于俄國沃特金斯克,1893年11月6日死于圣彼得堡。俄國最有名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誕生于俄國歐洲部分的烏拉爾山區,父親是礦業工程師。他是個敏感的孩子,在學習鋼琴時并未展露出出眾的才華。10歲時全家遷往圣彼得堡,他被送進法律學校。他不想與母親分開,可是14歲時他母親就去世了,這深深地打擊了他。19歲他從學校畢業成為法院的一名律師。在此職位上他干了三四年,但這期間他逐漸投入到音樂活動之中,師從杰出的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1863年他辭職專心于音樂,進入新建的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在這里,他學習了兩年。
柴可夫斯基遇到數不清的挫折: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題獻給尼古拉•魯賓斯坦,卻被其稱為無法演奏的,他的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奧爾,也遭到同樣的命運;1877年他的舞劇《天鵝湖》也由于交響性太強而未獲成功;而《睡美人》、《胡桃夾子》首演也均告失敗。那時絕大多數的芭蕾舞音樂都是一系列的曲調連綴,而后續者方才證明了柴可夫斯基提升了芭蕾音樂的品位;20世紀,斯特拉文斯基、哈恰圖良、普羅科菲耶夫、科普蘭、伯恩斯坦等作曲家效仿柴可夫斯基,也創作了很多舞劇音樂。
──[美]安妮•格雷著,李曉東、董曉航譯《西方音樂史話》,海南出版社xx年版,第70頁
【解讀】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濃郁的俄羅斯風格與氣質,卻也是別的作曲家所難以相比的,在俄羅斯以及東歐的作曲家當中,他與浪漫主義音樂的關系最為密切,他的作品更多體現的是浪漫主義音樂的抒情特色。真摯的情感、生動的形象、高度完善的技巧,使他成為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同時也是歐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幾乎涉及了音樂的所有領域,內容深切地表達出沙皇統治下俄國知識階層的苦悶、彷徨、幻想與憂郁。
15.格林卡
〔材料〕格林卡(1804—1857),他沒有上過音樂學院,那時俄國也沒有音樂學院。他是向家庭教師、農奴樂師學會了彈鋼琴和拉小提琴的。他二十歲才開始進行音樂創作,后來去意大利研究意大利歌劇的創作,四年后回國,并進入創作的全盛時期。三十二歲時,他完成了歌劇《伊凡•蘇薩寧》,這是具有高度藝術水準并享有國際聲譽的第一部俄羅斯歌劇。
──劉雪楓《西方音樂史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92頁
【解讀】歌劇《伊凡•蘇薩寧》中以反抗入侵者的俄國農民為主人公,表現了俄國各階層不斷高漲的民族自尊心。音樂方面雖有借用意大利和法國歌劇的成分,但是其中的宣敘調寫作和旋律寫作非常具有個性和俄羅斯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