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
11.普契尼
〔材料〕吉亞卡莫•普契尼(giacomo puceini,1858年12月22日或23日生于魯卡,1924年11月29日死于布魯塞爾),他的音樂生涯開始于14歲時任教堂管風琴師,但在看了威爾第歌劇《阿伊達》的演出后,他決定創作歌劇。1880年他進入米蘭音樂學院。普契尼第一部作品是獨幕歌劇《群妖圍舞》(1882),為參加創作比賽而作,卻遭拒絕,但引起出版商邱里奧•里卡狄的注意,他后與普契尼結下終生友誼。在創作另一部失敗的歌劇《埃德加》(1889)后,普契尼創作了《曼儂•列斯科》(1893),使他一舉成名。
──[美]安妮•格雷著,李曉東、董曉航譯《西方音樂史話》,海南出版社xx年版,第249頁
【解讀】普契尼是旋律大師,擅長刻畫熱烈的、哀婉動人的情感,鮮有作曲家能與之匹敵。他對戲劇有極高天賦,這使他的作品具有真實的戲劇效果。他最優秀的音樂只需幾個音就可以抓住聽眾的心,他的歌劇沒有序曲,僅用短短的引子暗示氣氛。他是個真正的藝術家,受到自德彪西到勛伯格的影響。他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里,從不越過。他的名言是“上帝用他的小指碰了我,他告訴我只為劇場而寫,我遵循他的教導”。
12.法國作曲家比才
〔材料〕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10歲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古諾和巴列維。他寫了不少器樂作品,鋼琴二重奏《兒童游戲》被改成管弦樂小組曲廣為流行。他創作了許多歌曲,最為有名的是《卡蒂茲的少女》。因兩次心臟病打擊過早地結束了他這位天才的音樂生涯,但他的歌劇《卡門》卻經久不衰。
──[美]安妮•格雷著,李曉東、董曉航譯《西方音樂史話》,海南出版社xx年版,第101頁
【解讀】《卡門》不僅在法國歌劇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且在總的音樂風格上代表著一個完全嶄新的方向。這里沒有任何人為創作的東西,一切都是帶著粗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現出來的,這是一個具有極其集中表現力的民間戲劇,這種特點在法國的大歌劇中是看不到的。
13.瓦格納
〔材料〕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rgner,1813—1883)的身影籠罩了其他作曲家,他的冗長而龐大的歌劇講述神秘的日耳曼主題。由于參與政治活動,他被迫逃離德國,居住在瑞士,1864年,在窮困潦倒中,巴伐利亞年輕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救了他,這是個喜歡贊助藝術的國王。逐漸地,瓦格納的歌劇被人所接受。他說服拜羅伊特市政局,在私人捐資下,建造他計劃經年的大劇院,他沒有像傳統劇院那樣設計回廊和包廂,而是建成扇形的舞臺,樂隊隱藏在觀眾視線之外。此后這種設計為許多劇院所仿效。1876年瓦格納終于能在此上演他龐大的《指環》,它由4部神話歌劇組成:《萊茵河的黃金》、《女武神》、《席格弗里德》和《神界的黃昏》。除了因戰爭原因,瓦格納音樂節自1892年每年起如期舉行。
──[美]安妮•格雷著,李曉東、董曉航譯《西方音樂史話》,海南出版社xx年版,第240頁
【解讀】理查德•瓦格納不僅是德國歌劇最偉大的作曲家,也是19世紀音樂史的關鍵人物。瓦格納雖然從小即對音樂表現出異常的敏感,但是他最迷戀的還是詩歌,尤其偏愛希臘羅馬文學,寫劇本是他的夢想。瓦格納成功地將哲學、歷史、神話、文學、詩、音樂、人生、手勢表演、造型藝術等等全部納入了他的音樂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