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
這重要的頭一步就是出現在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及其以后拍攝的《黨同伐異》里,這樣,格里菲斯就把電影從戲劇中解放出來,使電影真正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
3.有聲影片
〔材料〕許多人傾向于認為聲音只是影片的實際基礎──活動畫面的附屬品。這些觀眾認為銀幕上的人與物自然會產生適當的音響。但正如我們看到的,在電影制片過程中,聲帶和畫面是分開制作的,在處理上有獨立性和靈活性。
音響對影片有許多用途。首先,它調動了人的另一感官。使我們能在使用視覺的同時使用聽覺。(在1926年錄音技術引進之前,已有交響樂團、風琴和鋼琴為默片伴奏,說明這得到人們的承認。)聲音可以積極地影響我們對畫面的解釋。克利斯•馬克爾在《西伯利亞來信》的一段戲里顯示出音響改變我們對畫面感受的力量。馬克爾把一段膠片重復使用了三次:一輛公共汽車超過小汽車的一個鏡頭和工人鋪路的三個鏡頭。但每次出現時的配音都截然不同。按順序把這三段配音排在一起加以比較,畫面的相同更加強了文字的不同。觀眾會根據配音對完全相同的畫面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釋。
──孫志強、吳恭儉主編《電影論文選》,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年版,第294頁
4.蘇聯電影
〔材料〕1917年開始執政的蘇維埃政府面臨著重新建設的任務。俄國當時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國家之一,戰爭打垮了古老的使大多數人民貧困無知的封建制度,但全國也陷于動亂之中。就在這個時候,列寧在1918年宣布:“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于我們是最重要的。”這表現出一個革命導師對這門處于幼年時期藝術的極度的敏感,認識到這門藝術巨大的潛力和宣傳教育的作用。在列寧的直接關懷下,1919年,蘇聯宣布電影企業國有化,隸屬于教育人民委員會,并為訓練干部和培養研究人員成立了國立電影大學。
──潘天強著《西方電影簡明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xx年版,第34頁
【解讀】蘇聯國立電影大學一位最早和最有影響的研究工作者庫里肖夫教授(1899—1970)原來是一位青年畫家。庫里肖夫主張電影的素材就是影片的片斷,而構成的方法則是按一種特殊的、創造性的次序把片斷連接起來。他堅持認為電影藝術并不開始于演員的表演和各個不同場面的拍攝,這些不過是準備素材的階段而已。在導演開始把各種不同片斷連接起來的那一刻,電影藝術才算開始,因為把片斷按照各種不同的次序和各種各樣的組合方式剪輯起來,導演就得到各種不同的結果。
5.愛森斯坦和《戰艦波將金號》
〔材料〕愛森斯坦(1898—1948)出生在一個建筑師的家庭,從小受到舊俄羅斯文化藝術的影響。為了繼承父業,他進了彼得格勒工程學院,學習修路、架橋和操作機器。同時他還在劇院和博物館廣泛接觸帝俄時代的造型藝術和戲劇藝術,這為他以后從事蒙太奇電影理論研究和電影創作打下了基礎。1918年,他參加了紅軍,走上了國內戰爭的前線,參加過保衛戰,做過美術宣傳工作,后來又被派往總參謀部研究東方語言,學過日本象形字,這與他日后熱衷于理性電影很有關系。
1924年他拍了第一部影片《罷工》。愛森斯坦一生的道路比較曲折,有過震驚世界的成功,也有慘重的失敗,從他的曲折道路中可以總結出,他一直是在內容與形式、隱喻與敘事、理性與感性三個問題上徘徊,每當他從內容出發、從生活出發、從感性出發去尋找蒙太奇的適當表現方式就成功,反之就失敗。他的第一部影片《罷工》就是失敗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