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
貝多芬來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他想師從莫扎特,16歲時他曾與之會過面,但在他到維也納數月前莫扎特已去世,因此海頓成為他的老師,教授他音樂理論。貝多芬擅長即興演奏任何作品的主題,即便是他已出版的作品。維也納貴族邀請他去他們漂亮的家中去演奏,約訂他的作品。在維也納的xx年間,他名聲顯赫,聲震歐洲。正當如日中天之際,陰影出現了。18xx年左右他的聽力漸漸失去,他計劃自殺,但強烈的浪漫精神使他抓住了命運之手,他轉向自然以求安寧,始終用內心在傾聽,沒有停止創作。在他全部失去聽力之時,創作了許多他最好的作品。
貝多芬的創作分為三個時期:1792~18xx年間他的作品主要遵循海頓和莫扎特的模式;1803~18xx年標志著他進一步的創新、變化,他作品的表現幅度從細致和溫和直至巨大的張力和力量,形成氣質和速度的強烈對比;1817~1827年間,他已擺脫掉古典主義的僵化模式,創作了一系列規模龐大的表現個人感受的作品。
──[美]安妮•格雷著,李曉東、董曉航譯《西方音樂史話》,海南出版社xx年版,第42頁
【解讀】唯一了解貝多芬的方法就是去熟悉他的交響曲,他的九部交響曲反映了他從早期到晚期的生命,它們是標準器樂曲的精髓,是世界上最悅耳、最深刻的音樂。18xx年到18xx年,貝多芬創作了《第三交響曲》準備獻給讓他寄予崇高理想的拿破侖,他的知心朋友辛德勒說:“他(貝多芬)熱愛共和主義的原則……他是無限自由和民族獨立的擁護者……他希望大家都能夠參與管理國家政府……他希望法國進行普選,但愿拿破侖•波拿巴能把它實現,并因此奠定人類幸福的基礎。”正當這部作品完成并準備送往巴黎的時候,貝多芬從學生里斯那里得到了拿破侖稱帝的消息,他狂怒地喊道:“他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說著,他撕毀了樂譜封面的獻詞,重新寫了一個題目:為紀念一個偉大人物的英雄交響曲。
7.歌曲之王──舒伯特
〔材料〕弗朗茲•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維也納附近的萊赫滕塞爾,1828年11月19日死于維也納。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真正的維也納之子,除了去鄉間的短暫旅行,他從未離開過維也納。父親是一名小學校長,母親是一名廚師。他最早學習過小提琴、風琴、音樂理論和聲樂課。15歲舒伯特開始創作藝術歌曲──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藝術歌曲,這使他成了這種新音樂體裁的第一個偉大作曲家;他16歲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曲,次年他又寫了一部彌撒。
或許由于貝多芬──他是那時的音樂中心人物,這個年輕人從未得到應有的榮譽,1826年在維也納首次舉辦了他的作品音樂會時,德國報紙充滿贊揚,而本地的報紙卻置若罔聞。
在舒伯特短短一生的最后一年(1828)時得了病,但他仍創作了他的第九交響曲《偉大》以及為鋼琴而作的f小調雙鋼琴幻想曲和他最知名的歌曲小夜曲。
作品:9部交響曲,15部弦樂四重奏,1部五重奏,21首鋼琴奏鳴曲,11首即興曲,7部彌撒,600首歌曲,15部舞臺音樂,和其他管弦樂、室內樂和鋼琴音樂。
最知名的作品:第八交響曲未完成,第五、六、九交響曲;《流浪者幻想曲》;歌曲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歌曲:《致音樂》、《云雀》、《誰是西爾維亞?》、《魔王》、《鱒魚》以及與這首歌曲同名的鋼琴五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