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課音樂與影視藝術
16.蘇薩
〔材料〕約翰•菲利普•蘇薩(john phillp sousa,1854年生于華盛頓,1932年死于賓夕法尼亞州雷丁),他被作為小提琴家培養,然而卻精通鋼琴和各類管樂器。年僅13歲他就在美國緬因州樂隊見習。5年后,他在劇院樂隊演奏小提琴。1880年,28歲的他被任命為緬因州樂隊的領導者,這是一支資格最老的樂隊,并且是美國總統的官方樂隊,當蘇薩上任時,樂隊充滿敵意,但當一場驚心動魄的排練過去,證明任命完全正確,蘇薩把這個樂隊變成了全國最好的樂隊之一。
──[美]安妮•格雷著,李曉東、董曉航譯《西方音樂史話》,海南出版社xx年版,第133頁
【解讀】蘇薩還發明了蘇薩風,這種大號能使聲音傳到各個方向。他的《星條旗永不落》、《華盛頓郵差進行曲》等等曲目始終是許多軍樂隊的必備節目。他的進行曲富于活力、色調豐富,其寫作手法加強、增加了軍樂隊的表現幅度,完滿地實現了作曲家的信念,即“一首好進行曲可以使只有一條木腿的人前進”。
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
1.流行音樂
〔材料〕流行音樂,有時又稱作通俗音樂,在英文中有的用作popmusic,有的用作prevailing music,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大眾化的,通俗風行的音樂體裁。其主要特點是中等長度,有富于特色的歌唱性旋律,伴奏簡單,節奏鮮明,和聲順暢淺顯,傳播渠道和范圍廣闊。流行音樂起源并發展于城市,是由專業音樂工作者創作,靠口頭傳播而流行起來的歌曲或樂曲。
──李榮忠編著《吉他與流行音樂潮》,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頁
【解讀】流行歌曲通常旋律優美,節奏鮮明。演唱者既不像搖滾歌手那樣吶喊宣泄,也不像爵士樂手那樣苛求技巧,而是更多的注重外在的表演,在演唱中造成一種典雅的藝術氣氛,以達到預期的商業效果。流行音樂伴奏形式多以電聲樂器為主,音色清麗悠揚,和聲柔和渾厚,有時也輔以其他特色樂器。表演生活化,自然、瀟灑、親切、純真,活動幅度中庸,或立或坐或動或行,有時夾以舞蹈動作,有很強的即興性和交流性。詞曲口語化,音符的切分、附點、疏密變化較多,節奏強烈、活潑。題材廣泛,陰柔、陽剛之情均可表達,但通常以表現柔和愉悅情感的作品居多。
2.爵士樂
〔材料〕同可口可樂、口香糖一樣,爵士樂也是正宗的美國貨。從1619年開始,人口投機商們便開始了將非洲黑奴販賣到美國的罪惡歷史。從此,西部非洲的音樂也隨黑人流傳到了美國。黑人是非常擅長歌舞的,他們的勞動歌曲、舞蹈音樂、宗教音樂(即靈歌)、敘事歌曲和民謠極為豐富。當時新奧爾良的黑奴們,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廣場上,拿著從非洲帶來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著、奏著、唱著,用故鄉的音樂懷念失散了的親人,用強烈、刺激性的音響發泄胸中的激憤,在狂歡中求得暫時的超脫。到了19世紀中葉,這種自發的活動已形成黑奴們特有的娛樂活動。他們唱奏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固定的旋律,一切都是信口唱出,隨手奏來。這就是爵士樂的開源。
目前,爵士樂已成為嚴肅音樂的勁敵,其流行的廣度和影響的力度僅次于搖滾音樂,深受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年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