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宗教改革
6. d 關鍵抓住“實質”分析。a項是借口,b項是幌子,c項是目的, d項“擴張?zhí)熘鹘虅萘Ψ秶笔菍嵸|。
強化提高
1. a 天主教會規(guī)定統一的《圣經》主要是為了加強思想專制。
2.d ④是天主教占統治地位的政治表現,可排除含有此項的a、b、c三項
3.d 本題考查閱讀闡釋歷史圖片的能力。答的關鍵是對圖片的再認再現,圖片是“卡諾莎之辱”,反映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屈服于教皇的情景,說明了封建王權屈從于教權。
4.b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結束分裂割據實現統一.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一些君主也要求結束分裂割據狀態(tài),加強中央集權,而這些都受到天主教會的阻礙。
課外延伸
11.【解析】 第(1)問要求回答中世紀時天主教會發(fā)展勢力的手段,回答時,要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第(2)問要從教會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回答。
答案:(1)整頓教會,建立封建性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加強對教會統治的控制;與封建王權進行權力爭奪,迫使各國統治者聽命于教廷;組織“十字軍東征”,對抗東正教和伊斯蘭國家,以擴張?zhí)熘鹘痰膭萘;對民眾進行蒙昧和禁欲的說教,以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控制。這一體系的實質是天主教的神權統治。
(2)羅馬天主教會既是歐洲最大的封建主,又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給封建制度繞上了一圈神圣的靈光,因此,要推翻歐洲阻礙社會發(fā)展的封建制度,就必須打破天主教會的勢力。
12.【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能力。第(1)題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概括;第(2)題要求學生運用史實舉例;第(3)題要求結合材料和答題與材料知識結合起來進行歸納總結。
答案:
(1)搜刮巨額財富;建立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進步人士和對教會不滿的人。
(2)歐洲封建神學的宗教裁判所曾迫害和火燒科學家伽利略和布魯諾。
(3)中世紀的歐洲封建神學與世俗封建主相勾結,在經濟上掠奪人民,在政治上迫害進步人士,在科學上阻止科學發(fā)展;歐洲中世紀是宗教統治的黑暗時代。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fā)展和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展,一場反封建神學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勢在必行。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題考查宗教改革的背景及中世紀宗教神學的地位。第(1)題結合材料提煉信息,特別需要明確的就是天主教在歐洲的地位。第(2)題則通過材料概括、歸納要點。第(3)題要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分析。
答案:(1)天主教會是封建統治的理論來源;占有天主教會世界地產的三分之一;在各國享有特權。這一切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人民群眾、城市市民、資產階級、世俗君主與貴族。
(3)內因:資產階級因資本主義發(fā)展尚不充分而較弱;外因:天主教會勢力強大。
14.【解析】 考生應從當時歐洲歷史發(fā)展的大勢一分為多地認識天主教會阻礙歷史發(fā)展的實際來答題。
答案:①14~16世紀近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產生,進入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無論是國內發(fā)展或海外掠奪,都需要有強大的國家支持。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結束分裂割據,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一些君主也想加強中央集權,在這種形勢下,英、法、西班牙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天主教會成為西歐各國強化王權道路上的一大障礙。③天主教會還把從事商業(yè)貿易和發(fā)財致富說成是墮落行為,這種商戰(zhàn)思想與當時商品貨幣關系發(fā)展的趨勢背道而馳,因此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