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北宋王安石變法
投影:遼、北宋、西夏并立形勢圖
問題探究:從以上一組材料中,你感覺當時北宋的統(tǒng)治出現(xiàn)了哪些問題?
教師評價學生活動,總結(jié)歸納:
1.政治積 弊: 分化事權(quán)、一職多官、行政效率低、人浮于事——“冗官”(板書)
2. 軍事積弱:重文輕武、收回兵權(quán)、擴充軍隊、分割軍權(quán)——“冗兵”、戰(zhàn)斗力降低(板書)
3. 經(jīng)濟積貧:冗官冗兵虛耗大量、戰(zhàn)款歲幣雪上加霜——“冗費”、財政危機(板書)
4. 階級矛盾尖銳(板書)
總結(jié)過渡:由此可見, “三冗”問題、國家積貧積弱使北宋統(tǒng)治出現(xiàn)了嚴重的社會危機,改革勢在必行。
設計意圖:以一組材料引出問題情境,一方面通過對材料的解讀培養(yǎng)學生分析材料運用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王安石改革背景的理解,更能認識到當時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 解決之道——改弦更張、革新除弊(板書)
情景設置:魯迅說的好:“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面對社會弊病,內(nèi)憂外患,王朝危機,范仲淹站出來了,而后是王安石,這位政治強人為振興大宋朝進行了一場改天換地的變法運動。
(一)、“拗相公”
設問:為什么世人稱王安石“拗相公”?王安石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一位學生簡要勾勒描述王安石的性格特征。
點撥:引導學生從“倔強孤傲、堅定剛毅、不屈不撓、志存高遠、重經(jīng)世致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關(guān)心百姓疾苦和朝廷命運、倡導變法”這幾個方面去回答,使人物的形象更豐滿一些
設計意圖 :以課本現(xiàn)有的材料為依托,讓學生“說”王安石,使學生對王安石這個人物性格了然于心,把人物的個性與變法的推行緊密連在一起,更能體會到改革者的精神和力量,有利后面開展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
總結(jié)過渡:革新除弊需要內(nèi)心和精神強大的改革者,正因為王安石的才能與“另類”,才引起了新任皇帝宋神宗的注意,得到了他的賞識和重用。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用王安石為宰相,主持推行新法。
(二)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板書)
活動探究:王安石是怎樣推行新法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假如你們或是當時的大官僚、或是豪強富商、或是軍隊中的官兵、或是中下層讀書人,或是農(nóng)民,對于王安石變法你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請以王安石變法為背景,合理大膽想象,設計一幕能夠反映上述問題的對話。
設計意圖:王安變法的內(nèi)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模擬情境,角色扮演除了可以激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體驗表演讓學生感悟歷史,面對與歷史人物相同的問題與處境,學生需要先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思考可能出現(xiàn)的多樣性結(jié)局。才能夠更 深刻地理解王安石變法每一項措施的動機、影響。同時也有助認識變法的困難與阻力、變法的進步與缺陷。以達到鞏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教師評價學生活動,表格歸納:
◆積貧局面的改變
富國之法的措施作用和成效 局限
農(nóng)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政府稅收增加。 政府財政收入增加,積貧的局面大大改變了
方田均稅法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nóng)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來源:第一范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