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 學案
蘇軾:主張考詩賦;
王安石:主張考經義(時務策);
司馬光:主張考經義、論、策。
(2)統一編纂以儒家經典為內容的教科書(主持編纂《三經新義》作為統一的教科書和考試依據);禁錮了思想自由;進一步強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3)統一思想;為改革培養人才。
【課后提高1 】
(1)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階級(階段)分析、一分為二。(2分)
結論: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簡單貼標簽,應歷史地看問題。(2分)
【課后提高2 】
(1)軍費開支成為國家最重的負擔;官吏增多加大財政危機;土地兼并導致階級矛盾尖銳。(3分)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任答兩點2分)
(3)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增強了軍隊戰斗力。(2分)
(4)反對。王安石變法聚斂財富,盤剝人民,用人不當,導致社會矛盾激化。(2分)
(5)實事求是,客觀公正。(1分,言之成理即可給分)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
【分析比較】
1、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及對兩次變法的認識:
(1)同:
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②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持。
③都觸犯了保守勢力的利益并遭到強烈反對。
④個人命運基本相同。
⑤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2)異:
①背景:前者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地主階級因封建經濟的發展而要求建立地主階級專政;后者面臨著財政危機、政治危機、民族危機。
②根本目的: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鞏固封建統治。
③效果:前者使秦國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后者使軍隊戰斗力有所提高,政府收有所增加。
(3)認識:
①改革必然會受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
②成敗的關鍵是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的個人命運為轉移。
③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行之有效,改革過程要用人得當。
④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