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
④規定設立內閣和樞密院。內閣是行政機關,內閣大臣輔佐天皇行使權力,只對天皇負責;樞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顧問,由明治領導人組成,對國家政策有很大影響力,是國家最高決策機關。
⑷影響:
①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
②承認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參政權,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是一種社會進步;
③它的頒布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④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⒉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成為東方強國 ⑴原因:①明治維新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②靠國家的扶植和保護;③兩次工業革命交替進行;④對外擴張獲得資本和市場; ⑤利用相對有利國際環境。
知
識
整
合
⑵表現:
①19世紀90年代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②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
③以鋼鐵和機器制造業為代表的重工業迅速發展
⒊軍事上: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
⒋對外方面:
⑴廢除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20世紀初)
⑵加緊對外擴張
①原因:國內市場狹小,資源匱乏,無法通過正常渠道與其他帝國主義競爭。
②吞并琉球(1879年)
③侵略朝鮮:1876年,《江華條約》;19xx年,《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
④侵略中國:1874年,侵略中國臺灣;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馬關條約》,日本開始侵入中國;參與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五、評價
⒈目的:⑴直接目的:富國強兵,擺脫外來壓迫;⑵根本目的:發展資本主義,實現民族振興,鞏固明治政府的統治。
⒉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⒊歷史作用:
⑴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體現在:
①經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
②政治:實現了由早期中央集權向后期立憲政體的過渡,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③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④擺脫了民族危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改變了東亞的國際格局,為亞洲近鄰提供了啟迪和經驗。
⑵局限性
①經濟: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的貧困,影響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②政治: 原屬統治階級的中下級武士仍占統治地位,議會形同虛設;
③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消極影響:侵略野心和軍國主義傳統推動日本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給亞洲國家帶來災難。
重
⒈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地位:
⑴明治維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通過對外掠奪,加快了日本的經濟近代化,逐步發展成為亞洲資本主義強國;
難
點
講
解
⑵1889年明治政府頒布資產階級性質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基本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⑶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并逐漸獲得了國家主權的獨立與完整;
⑷是明治維新運動沒有徹底根除封建殘余勢力,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日本竭力推行軍國主義,開始對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成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⒉比較19世紀中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