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中國近現代經濟專題復習教案
8.1953~1956年,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政策:
通過“贖買”政策,使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方式:改造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統購包銷”等低級形式到“公私合營”高級形式)
(二)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解認識
1.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
(1)既具有革命性也具有軟弱性
(2)“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表現:地域分布不合理,集中在東南沿海;缺乏資金;部門分布不合理,主要是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民族工業集中在輕工業的原因:a、民族資產階級資金少,技術落后;b、帝國主義占有了大量礦山原料)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作用
(1)資本主義的救國強國方案,在近代中國行不通。
從實踐結果看:《資政新篇》的無法實施;“百日維新”的失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付諸東流。
從理論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帶有對中外反動經濟勢力的依賴性。中國資本主義沒有發展起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社會基礎很薄弱,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和成熟程度,遠不如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因此,中國資產階級擔當不起領導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
實踐和理論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想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實現近代化,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2)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又起著積極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①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
②政治,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
③思想,為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并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3.如何認識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兩種性質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采取的不同政策。
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官僚資本采取了沒收政策,對民族資本采取了贖買政策,這主要是由它們各自的本質和作用決定的。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產物,是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基礎,是四大家族利用國家政權對人民巧取豪奪而得來的,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沒收官僚資本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之一,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掌握政權后沒收了官僚資本。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也帶有剝削性,但無論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民族資產階級擁護黨的領導,愿意接受改造。所以,中國共產黨采取贖買的政策實現了民族資本主義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
4、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特點:
①近代化不僅受到內部封建保守勢力的抵制,還不斷遭到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傾軋、排斥和武力摧殘,發展緩慢,歷經曲折。
②近代化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在中國近代化啟動時期扮演過微妙的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的準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間自發創辦近代企業為先導,通過自由竟爭發展資本主義,而是主要依靠政權的力量,以官辦軍事工業為起點,從軍需到民用,從國營到民營,從重工業到輕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