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中國近現代經濟專題復習教案
③成效: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是農業真正開始了歷史性變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使農業向著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發展、為農民致富、實現現代化開辟出一條新路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①背景、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政府管得過死,使企業缺乏活力,平均主義嚴重
②措施:
a、管理體制改革:從高度集中管理體制到實行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調控管理體制
b、所有制改革: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共同發展的格局
c、分配制度改革: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d、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③成效:調動了各方面積極因素、極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告訴發展。
(4)對外開放:我國已經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為經濟發展,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和先進技術以及廣闊的海外市場,使中國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5)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
五、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
(2)核心內容;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3)結果、影響: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第二次:農業合作化
(1)原因: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2)核心內容: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
(3)結果、影響: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1)原因:黨的主要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2)核心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
(3)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4.第四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原因:黨中央總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正確決策。
(2)核心內容:堅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3)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六、建國后我國工業結構(經濟體制)經歷三次重大轉變和調整
1、第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初到1956年,從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市場經濟,向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
(1)原因:照搬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政治斗爭、革命斗爭的影響;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急于完成工業化。
(2)核心內容:實行和強化計劃經濟,行政干預,指令性生產,使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唯一經濟基礎。
(3)結果、影響: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發展工業化起了積極作用。但其嚴重的弊端在工農業等方面表現越來越明顯,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
2.第二次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1)原因: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越來越阻礙生產力發展;黨中央及時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借鑒外國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