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中國近現代經濟專題復習教案
(2)核心內容:工業方面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管理模式,實行政企分開;農業方面實行多種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結果、影響:增強了企業活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工農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
3.進入90年代,黨中央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1)原因:黨中央認識國情和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決定加快經濟體制改革。
(2)結果:這次調整將進一步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七、建國后,黨的三條基本路線或總路線
1、1953年過度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
作用:引導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為“一五”計劃的實施指明的方向。
2、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作用: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3、1987年社會主義初級階級階段的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簡稱“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作用:為促進改革開放和建設具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
八、建國后三次所有制(經濟結構)調整
1、從1949年-1952年底:以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合作社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共同存在
作用:對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準備了條件;
2、從1956年-1978年:以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單一公有經濟占統治地位;
作用: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但單一的公有制結構與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3、1978年以后: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作用: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發展
九、新中國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
經驗:黨勇于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犯了錯誤,就嚴肅對待,勇于正視,努力糾正,體現黨對國家、人民的忠誠態度和負責的精神。
教訓:① 必須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矛盾和基本國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是堅持和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基礎。
② 必須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③ 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觀能動性
④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
⑤ 一定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⑥ 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