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
問題:近現代史上,法國對付德國的傳統辦法是在歐洲范圍內結盟。一戰前后法國對外結盟的特點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兩次結盟的相同目的是什么?實際效果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從中你會得出哪些認識。
不同:①一戰前與歐洲大國英國、俄國結成同盟,建立三國協約軍事集團,一戰后與歐洲大陸中小國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結成同盟。②一戰前,德國崛起,改變了歐洲政治格局,威脅或損害了英俄兩國利益,它們與法國都有共同對付德國的愿望;一戰后,俄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與法國社會制度根本對立,而英國則推行“勢力均衡”政策,反對過分削弱德國,并拒絕與法國結盟,這樣法國只有同德國周圍的中小國家結盟,以限制和包圍德國。
目的、效果及原因:①兩次結盟的相同目的都是為了限制或打擊德國,爭奪和維護其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②第一次結盟獲得成功,一戰中打擊了德國,實現了復仇的目的。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實行嚴厲制裁;第二次結盟的目的沒有實現,在二戰期間遭到亡國的命運。③第一次結盟成功主要是由于結盟對象是歐洲強國,三國的力量超過德國,結盟使德國處于兩線作戰的境地;第二次結盟的對象為弱小國家,加上法國為了自身利益,實行綏靖政策,縱容了法西斯德國侵略的發展,也難以團結抵抗德國。
認識:①帝國主義國家對外結盟,一切以維護自身利益為中心,這是由資產階級的本質所決定的。②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結盟是暫時的,矛盾和斗爭是長久的。③帝國主義國家推行強權外交,害人害己。
5.一戰前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
一戰前后資本主義各國的興衰和市場變化之間的關系:
英國:戰前,它擁有世界上最廣闊的國外市場,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戰后,由于各
國購買力銳減,美、日商品競爭的影響,國外市場萎縮,導致英國經濟衰退,喪失世界經濟霸主地位。
法國:戰前是借貸資本市場廣闊的國家。戰后,法國資本投放的主要地區俄、奧匈、土耳其瓦解,法國由此喪失了大量的海外投資,同時,借貸資本市場面臨美國的“金元外交”而大大縮小,法國一度陷入嚴重的財政恐慌,雖然經過財政改革,形勢好轉,但很難恢復到戰前的地位。
德國:戰后喪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場,又由于戰后國內購買力銳減,財政陷入破產,經濟混亂,反而成了外國資本尤其是美國資本投資的場所。
美國:一戰初期利用中立地位,大力擴展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商務活動,供應交戰各國的糧食、武器,取代歐洲列強占領落后國家的市場。市場的迅速擴大,使它聚積了大量財富,富甲天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戰后,憑借經濟實力,推行金元外交;在國內通過生產合理化運動和積極的信貸政策擴大市場。因此出現了“柯立芝繁榮”。
日本:一戰期間,壟斷了東亞市場,并向東南亞和印度等拓展商務市場。由于海外市場急劇擴大,使經濟迅速發展,實力猛增,與歐美列強相差無幾。
在世界市場的爭奪過程中,德國喪失了海外市場,英法海外市場縮小,因而經濟衰退。美日國外市場迅速擴大,導致經濟繁榮,國力顯著增強。事實說明,市場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政治地位提高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6.美英世界霸權地位的變化